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古斯塔夫·勒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古斯塔夫·勒龐——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 1841.5.7-1931.12.13)

目錄

古斯塔夫·勒龐的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馬基雅維里”之稱。他出生於法國諾晉特-勒-盧特魯(Nogent-le-Rotrou),逝於法國馬恩-拉-科蓋特(Marnes-la-Coquette)。

古斯塔夫·勒龐的生平

  他在巴黎學習醫學,1866 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游歷了歐洲、北非和亞洲,寫了數本有關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著作。儘管他有廣泛的聯繫和龐大的科研計劃,但他強烈的願望卻從未實現過。大學的大門甚至科學院的大門都一直對他緊閉著。勒龐就這樣被排斥在正式的圈子之外。但正是作為一個局外人,他才如此不知疲倦的埋頭工作。他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科研計劃卻從未有任何驚人的發現。然而他的業餘性質的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確實提高了他的綜合技能,因此更加得心應手地撰寫視野開闊的綱要,運用生動有力的詞語,並且能夠像記者那樣憑直覺即使捕捉吸引廣大讀者的事件和觀點。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發表了幾十部著作,完善了綜合生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學說。

  1870 年起,在巴黎行醫。1884 年開始研究群眾心理學,闡發了強調民族特點與種族優越性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他的研究涉及三個領域:人類學、自然科學和社會心理學。他最初研究的是為各個人種的身體特征創製測量方法。後來他發展了人種分類等級學說。晚年,興趣轉向社會心理學。按照他的意思,一群人如果被認為屬於一個種族或亞種,他們一定具有同樣的感情和思維方法。他確定的標準包括推理能力的水平、註意力和本能需求控制。例如,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智力特征與拉丁人的智力特征相比後,他發現盎格魯撒克遜人各方面都更加優越。勒龐還發展了另一種分類等級,他稱之為性別分類等級(該分類法於20世紀70年代遭到批判)。根據這種分類方法,動物、瘋子、社會學家、兒童、智力衰退者和原始人被認為是下等人。

  勒龐用生動而直截了當的語言來表達這一觀點,並用準科學的內容作為依據,這就解釋了他的書為何如此成功,以致他“最終擁有了其他任何社會思想家都無法匹敵的讀者群。

  所有贊賞他的人都深信,他的那些有關人性本質的觀點雖然難以讓人接受,但卻至關重要。在社會和爭執事務上,他們認真聽取了他命令性的忠告。事實上,在20世紀20年代,他的思想達到了頂峰。他的預知令人震驚,他在作品中預見了20世紀所有的心理學和政治發展。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堅持要會見勒龐,他曾經於1914年認真閱讀了勒龐的作品。另一位國家元首亞歷山大德里在1924年寫道:“如果你見到勒龐,告訴他智利共和國總統是他的狂熱崇拜者。我曾從他的作品中摘錄了一些句子”。有兩位政治人物,尤其忙於通讀勒龐的著作。他們將勒龐制定的規則付諸實踐,並且及其認真的將他們分門別類,這兩位就是墨索裡尼和希特勒。最循規蹈矩的跟隨勒龐,並按照真正的日耳曼人的徹底性來做的人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我的奮鬥》就是僅僅追隨勒龐的推理邏輯。讀起來就像是勒龐作品的偽劣盜版(霍克海默和阿多諾

  曼諾尼:“戴高樂將軍全盤接受了(有關領袖)的觀點,我們譴責勒龐,但卻翻遍了、讀爛了他的著作”勒龐的每一部作品都對義大利的反革命運動起了雙重的作用。

  勒龐以對群體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稱。他認為,“民族的精神”或“種族的靈魂”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一個民族、種族或一種文明都具有民族的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維方式。國家精神是從人們心中無形的民族精神的非理性途徑中產生的,並支配了一切社會制度的形式。歷史就是民族或種族性格的產物,民族或種族性格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他認為歐洲社會日益增長的特征是群眾的聚合物。個體的意識個性淹沒在群眾心理之中,群眾心理誘發出情緒,意識形態通過情緒感染得到傳播。一旦被廣泛傳播,意識形態就滲透到群眾中個體的心理層次,使個體喪失批判能力,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群眾的行為是一致性、情緒性和非理智性的。勒龐認為他的這種觀點可在現代群眾和群眾組織中得到證實。

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

  《法國大革命與革命心理學》

  法國大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對其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認為,大革命的歷史實際上是由一系列並存的且通常孤立的歷史事件構成的:一個過時體制的歷史,由於缺少捍衛者而消亡;革命議會的歷史;群眾運動的歷史及其領導人;軍隊的歷史;新制度的歷史等等。所有這些歷史,基本上代表的都是 各類心理力量之間的較量,因而應借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對其加以研究。這一解讀,無疑會引發爭議,也註定會刺激更深入的思考。

  英國《泰晤士報》——所有當權者都應該學習古斯塔夫?勒龐的這本書。作者對大革命的經典理論不屑一顧,他用心理學解釋得出了全新的結論。他用極為生動的文筆,闡述了人民群眾在革命運動中的弱勢角色,以及公會成員的個人意志和集體意志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引領大革命黨人的是神秘主義因素,能讓大革命人士免受理性的影響。沒有大革命,便極難證實理性難以改變人,因此,一個社會並非是按照立法者的意願來構建的,不管他們考慮的有多麼周全。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勒龐最著名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出版於 1895 年。他認為人群集時的行為本質上不同於人的個體行為。群集時有一種思想上的互相統一,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這種統一可以表現為不可容忍、不可抵抗的力量或不負責任。群體行為可能是突然的和極端的;智力過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機械的。這是當時盛行的幾種“群體心理”理論之一。在群集情況下,個體放棄獨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讓群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進而,放棄了責任意識乃至各種約束,最有理性的人也會像動物一樣行動。群集時還會產生一處思想的感染,使得偏者和群眾的無意識思想通過一種神秘物作用要理互相滲透。勒龐總結說,當它成為集體時,任何一種虛弱的個人信念都有可能被強化。

  勒龐的思想對分析的社會心理學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也成為現代意識形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戰爭心理學》

《心理學稱霸世界2:戰爭篇》中,為瞭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特征,勒龐援用了集體行為的三大基本準則:非理性和集體衝動強於理性和個人衝動;人的行為更容易受到情緒推動,而並不是按照理性計算。同時,勒龐還認為,各種潛在性格構成了心理,穩定不變的人格僅僅源於穩定不變的環境,在不同環境的壓力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各種不同的潛在性格特征都會以不同方式表現。當然,僅憑環境因素這一點,還不能將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心理轉型合理解釋。同樣重要的還有“心理感染”因素。心理感染是“個人依照周圍眾人的意志行事”,強大的集體凝聚力就此產生。

  《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

  (暫沒有找到相關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的語錄

  •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 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 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人類的機體的確能夠產生大量狂熱的激情,因此可以說,願望受阻的群體所形成的正常狀態,也就是這種激憤狀態。
  • 要屬於某個學派,就會相信它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意見。
  • 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那些亂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群體固然經常是犯罪群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的群體。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為一種教義或觀念的凱旋提供了保證;會懷著贏得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造了歷史。如果人民只會以冷酷無情的方式乾大事,世界史上便不會留下他們多少記錄了。
  • 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 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 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
  • 一個國家為其年輕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國家未來的樣子。
  • 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只是人類思想無形的變化造成的有形的後果而已。
  • 我們可以利用政變來推翻一個暴君,也可以利用戰爭來打倒一個獨裁者,但是對待那些堅定的信仰,以及那些牢固的信念,我們卻沒什麼手段可以利用。
  • 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 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
  • 孤立的個體具有控制自身反應行為的能力,而群體則不具備。
  •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覆、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 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群體能夠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事實上,早在他們的獨立意識喪失之前,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就已被群體所同化。
  •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註意的方式。
  • 從長遠看,不斷重覆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覆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 群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 倘若沒有傳統,就不可能有民族的氣質,也不可能有文明的存在。因此,自從人類存在以來,他們所關心的兩件事就是:一、建立傳統;二、當它所帶來的好處用盡時,就努力摧毀之。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
  • 打動群體心靈的,是傳奇中的英雄,而絕非現實中的英雄本身。
  • 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客,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產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
  • 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
  • 一切普遍信念不過是一種虛構,它唯一的生存條件就是它不能受到審察。
  • 身為一位領袖,如果想要讓自己創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條站住腳,就必須成功地激起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
  • 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所以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 文明向來只由少數知識貴族階級而非群體來創造而非掌控。
  • 群體總是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也許還是會願意接受傳統教育當中所有的弊端,因為儘管它只會培養一些被社會所拋棄的人、心懷不滿的人,但起碼,對冗繁知識的膚淺掌握,對成堆教科書的完美背誦,或許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實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嗎?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斷力、經驗、進取心和個性,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條件,這些都不是書本所能夠給予的。書本是可供查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這些冗長的詞條都裝在腦子裡,那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 群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 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有極強的傳染性,個人都願意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
  • 社會問題當中,就像在生物問題當中一樣,最有效力的因素之一,就是時間。它是唯一真正的創造者,唯一偉大的毀滅者。是它將沙粒匯聚成高山,讓洪荒時代微小的細胞成長為高貴的人類,數百年的時間,足以改變任何的現象。如果給一隻螞蟻足夠的時間,那麼它就有可能將勃朗峰夷為平地,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掌握了隨意改變時間的魔法,那麼他就擁有了信徒們眼中上帝的力量。
  •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
  • 文明賴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時,它的最終瓦解總是由無意識且野蠻的群體來完成的。
  • 一切政治、神學或社會信條,要想在群眾中扎根,都必須採取宗教的形式——能夠把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的形式。
  • 一個群體的理智能力總是遠遠低於個體的理智能力,集體的道德行為既可以大大高於也可能大大低於個體的道德行為。
  • 偏執與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侶。凡是自信掌握了現世或來世幸福秘密的人,難免都會有這樣的表現。當聚集在一起的人受到某種信念的激勵時,在他們中間也會發現這兩個特點。
  • 研究社會現象的哲學家應該時刻記著,社會現象除了有理論價值之外,還具有實踐價值。而且,從文明演進的觀點來看,只有後者才算得上重要。一旦認識到這個事實,他就會對頭腦中那些先入為主的結論,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
  • 如果書寫在各民族歷史上的只能是一些純粹理性的、不帶感情色彩的大事,那世界史上可以記錄的事件就寥寥無幾了。
  •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們頭腦的暴政,是惟一真正的暴政,因為你無法同它作戰。
  • 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偉大政客,包括最專橫的暴君,也都把群眾的想象力視為他們權力的基礎,他們從來沒有設想過通過與它作對而進行統治。要想掌握這種本領,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採用論證的方式。
  •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 當學者致力於驗證一種現象時,並不需要擔心這樣的驗證會觸犯哪方利益。傑出的思想家阿爾維耶拉先生在最近一本著作中表示,不屬於任何當代學派的他,時常感到自己與所有這些學派的某些結論意見向左。我希望這部新作亦當如此。屬於一個學派,必然與其偏見和痼習為伍。
  • 群體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從。他們如此甘願聽從別人的意志,以至於只要有人自稱是它們的主人,他們就會本能地聽命於他。
  • 科學沒有造成任何破產,無論是目前人們思想的混亂狀態,還是在混亂當中壯大起來的新勢力,都與它無涉。它向我們許諾的是真理,或者至少是我們的智力所能掌握的對各種關係的認識;它從未向我們許諾過和平與幸福。科學對於我們的情感是完全無動於衷的,它聽不到我們的哀訴。然而我們只能儘力與它生活在一起,因為再沒有什麼能夠帶回被科學所驅散的幻覺。
  • 當一個人融入社會之中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 儘管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里他們做到了或者幾乎做到了,到一個月以後他們卻不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無法再次通過考試。他們腦中不斷丟失大量過於沉重的知識,而且沒有新的知識來填充。他們的思想活力開始衰退,促進成長的才能漸漸乾涸,這時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誕生了,但此時的他早已疲憊不堪。結婚過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種迴圈,並永無止境地重覆下去;他將自己封閉在狹隘的工作中,盡職盡責,僅此而已。他們最終變為了平庸之輩。
  •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後,在理想破滅後走向衰敗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生命的迴圈過程。
  • 凡是能向大眾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 一個人終其一生性格保持不變的事情,只有在小說里才能看到。只有環境的單一性,才能造成明顯的性格單一性。一切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環境的突變就會使這種可能性表現出來。這解釋了法國國民公會中最野蠻的成員為何原來都是些謙和的公民。風暴過後們又恢復了平常的性格,成為安靜而守法的公民。
  • 任何制度都不具有固有的優點;它們自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在某個特定時期對某個特定民族而言是有益的制度,也許對另一個民族卻是極為有害的。
  • 革命的開始實際上就是一個信仰的終結。
  • 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
  • 群體的權力令人生畏,然而有身份團體的權力更讓人害怕。
  • 它是唯一的真正創造者,也是唯一的偉大毀滅者。積土成山要靠時間,從地質時代模糊難辨的細胞到產生出高貴的人類,靠的也是時間。數百年的作用足以改變一切固有的現象。
  • 真正的歷史動蕩,並不是那些恢巨集和慘烈的令我們觸目驚心的事件。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重要變化,就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不露痕跡的變化所造成的可見後果而已。這種重大事件之所以如此罕見,是因為人類這個物種最穩定的因素,莫過於他世代相傳的思維結構。
  • 深信不疑加上思想極其狹隘,會賦予某個擁有聲望的人以強大的力量,有時光想到這點就會讓人膽戰心驚。不過,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無視障礙、表現出堅強的意志。群眾本能地從這些精力充沛、意志堅定的人當中找到他們都永遠需要的主宰。
  • 各國被荒謬的見解所矇蔽,認為制定更多地法律是保障自由與平等的最好辦法,所以它們每天都有一些越來越不堪忍受的束縛被批准進行。
  • 時間是我們真正的主人,想看到事情發生變化,坐等時間就可以了。今天,我們非常擔心群體咄咄逼人的欲望,害怕他們會進行破壞,引起動蕩。只有時間能恢復平衡。
  • 從野蠻到文明,一路追逐著夢想,而當這種夢想失去了力量,便開始衰落,走向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周期。
  • 如果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文學、藝術和建築方面的作品,我們就永遠無法真實地瞭解過去。我們可曾瞭解在人類歷史上起重大作用的偉人們的真實生活?比如希拉克利特、佛陀、耶穌或穆罕默德很可能不知道。其實,他們的真實生活如何,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我們想瞭解的,是民間傳說所創造的偉人。群體感到激動人心的,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而不是真正的英雄本人。
  • 認識群體的心理,今天已成了想——不是想統治它們,統治它們現在已相當困難——不受它們支配的政治家的最後辦法。
  • 人們經常說起那家大眾劇院,它只演令人壓抑的戲劇,散場後,必須保護扮演叛徒的演員,免得他遭到觀眾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當然是想象出來的,引起了群眾的巨大憤怒。我覺得這是群體精神狀態最顯著的表現之一,這清楚地說明,要給他們什麼暗示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假與真幾乎同樣奏效。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真假不分的傾向。
  • 迄今為止,徹底摧毀過於殘舊的文明成了群體最明確的任務,其實,並不是到了今天它才擔此角色。歷史告訴我們,一種文明,當它賴以生存的道德力量失去影響時,它也就被那些無意識的粗暴的群體最後解體了,用“野蠻”二字來形容群體是恰如其分的。
  • 所以,一件事情,最能打動群體的總是其中最美好、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那部分。如果對文明作一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最美好、最有傳奇色彩的東西正是文明的真正支柱。在歷史上,錶面上的東西比實際的東西作用要大得多,非真實的東西總是壓倒真實。
  • 人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的感情源自於自己內心…以為自己是理性的,自己一舉一動都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絕大多數行為,都是一些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真理…人一到群體中,理性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個人一旦成為群體一員,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群體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長遠看,不斷重覆的說法會進入人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人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註意的方式。
  • 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不露痕跡的變化所造成的可見後果而已。這種重大事件所以如此罕見,是因為人類這個物種最穩定的因素她時代相傳的思維結構。
  • 群體也許永遠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絕對服從本能的生物,其行為會複雜得讓我們不敢相信。理智是人類新近才有的東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們揭示無意識的規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中,無意識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卻很小。無意識現在仍作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 倘若沒有傳統習慣,就不可能有民族氣質,也不可能有文明存在。因此,自人類存在以來,他們所關心的兩件事就是:一建立傳統習俗;二當它所帶來的好處用盡時,就努力摧毀之。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群體因為誇大自己感情,因此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覆、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做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證據,是讓觀念進入群眾頭腦的可靠辦法之一。斷言越簡單明瞭,證據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成功的政治家和商人,全都深知斷言的價值。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古斯塔夫·勒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a14b382dd69319eefe236d556e5b4aab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6月24日 21:31 發表

被遺落在角落裡的-偉大思想家、社會心理學家!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