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再生蛋白質纖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再生蛋白質纖維(Regenerated Protein Fibre/Reconstituted Protein Fibre/Regenerated Protein Fiber)

目錄

什麼是再生蛋白質纖維[1]

  再生蛋白質纖維是指用各種天然蛋白質產品經過提純、溶解、抽絲製成的纖維,如酪素(奶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花生(蛋白)纖維等。

再生蛋白質纖維的製造[2]

  (1)再生蛋白質原液製備工藝流程:

  豬毛或羊毛下腳料一洗滌一烘乾稱重一過氧乙酸氧化—水洗—脫水一稀鹼水解一過濾一成品(再生蛋白原液)

  (2)再生蛋白質纖維的生產工藝流程:

  (再生蛋白質原液、再生膠A、助劑B、助劑C)靜態混合—過濾一脫泡一計量紡絲一塑化牽伸—切斷一脫硫一漂白一酸洗一水洗一上油(氨肥皂)一脫水一烘乾

再生蛋白質纖維的性能[2]

  再生蛋白質纖維乾、濕態強度均大於常規羊毛的乾態斷裂強度(0.9~1.5cN/dtex)和濕態強度(0.67—1.43cN/dtex),且纖維中蛋白質含量越大,纖維的斷裂強力越小;再生蛋白纖維的伸長率適中,大於粘膠纖維,接近桑蠶絲纖維,且在濕狀態下的各項性能穩定;再生蛋白質纖維的回潮率僅小於羊毛纖維,並且隨著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而變大,故用其製作成服裝後的穿著舒適性和抗靜電性能均可達到羊毛面料的水平;再生蛋白質纖維的質量比電阻隨著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而減小,並且遠小於羊毛、粘膠和蠶絲,因此再生蛋白質纖維導電性能好,抗靜電能力好。

再生蛋白質纖維的主要性質[3]

  再生蛋白質纖維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但真正實現工業化生產還是近幾年的事。目前,用作服裝材料的再生蛋白質纖維主要是大豆蛋白纖維牛奶蛋白纖維

  1.大豆蛋白纖維

  大豆蛋白纖維屬於再生植物蛋白纖維類,是採用化學、生物化學的方法從榨掉油脂(大豆中含20%油)的大豆豆渣(含35%蛋白質)中提取球狀蛋白質,通過添加功能性助劑,改變蛋白質空間結構,經濕法紡絲而成。其生產過程對環境、空氣、人體、土壤、水質等無污染。纖維內芯是聚乙烯醇,次外層是聚丙烯腈,最外層是大豆蛋白(含量約30%左右)。是一種較為容易生物降解的環保型纖維。我國是世界上唯一能生產這種纖維的國家。

  該纖維單絲線密度低(0.85~1.Odtex和1.1—1.5dtex兩種),相對密度小,強伸度較高,耐酸鹼性較好,手感柔軟,具有羊絨般的手感、蠶絲般的柔和光澤、類似棉纖維的吸濕和導濕性及穿著舒適性和羊毛的保暖性。在紡絲過程中,加入殺菌消炎類藥物紫外線吸收劑等,可獲得功能性、保健性大豆蛋白質纖維。但大豆纖維耐熱性差,染色性能較差,纖維本身呈米黃色。該纖維可純紡或與棉、麻、羊毛、羊絨、蠶絲、氨綸等混紡或交織,成紗可製成機織或針織面料,用於製作高檔時裝、內衣、襯衫等。

  2.牛奶蛋白纖維

  最近,日本東洋紡公司開發了以紐西蘭牛奶為原料的再生蛋白質纖維“Chinon”。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酪素蛋白纖維,具有蠶絲般的光澤和柔軟手感,有較好的吸濕、導濕和保濕性能,穿著舒適,但纖維本身呈淡黃色,耐熱性差,在乾熱120℃以上易泛黃,該纖維可做針織套衫、T恤、襯衫等。

再生蛋白質纖維的市場前景[2]

  再生動物蛋白質纖維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用其纖維製成的紡織品手感豐滿、性能優良、織物風格新穎、高雅,具有毛型織物的手感、絲綢的光澤及粘膠織物的服用舒適性。其製造成本只是大豆纖維的1/4,織物價格遠低於羊毛織物及絹紡織物,是高檔紡織品的理想面料。如果水解蛋白質的質量(如純度)進一步提高,蛋白質與纖維素接枝,採取濕法紡絲,將獲得更理想的蛋門質纖維,其各類性能會更加優良,纖維市場前景會更加廣闊。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汪秀琛主編.第二章 服用纖維的概述 服裝材料基礎與應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02.
  2. 2.0 2.1 2.2 吳贊敏主編.第二章 環保型紡織纖維及其性能 紡織品清潔染整加工技術.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1月.
  3. 滑均凱主編.第二章 服裝材料概論 服裝整理學.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再生蛋白質纖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