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公債經濟增長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公債經濟增長效應[1]

  公債的經濟增長效應是指公債制度與政策從刺激需求或從增加有效供給方面推動一國國民產出(GDP)增長的效應。

公債經濟增長效應是內容[1]

  公債的適度增加總是隨財政政策的被突出運用而作用於經濟增長的,甚至一國凈債務的多少也能表明經濟的興衰。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的20世紀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也主要是依靠公債融資支撐財政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的。20世紀70年代滯脹時期,聯邦財政赤字與公債的減少,並未給美國帶來失業率通脹率的下降。里根總統執政後,實施了以公債融資支撐的減稅政策,預算赤字占GDP的份額由1982年的3.3%上升到柯林頓總統執政時的5.8%,公債餘額占GDP的比重由35.7%上升到69.2%,美國經濟從1983年起轉入了增長。當然,過度的赤字與公債,也將引發經濟狀況的惡化。為此,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執政後,一直奉行壓縮財政赤字的政策,併在90年代後半期實現了連續數年的聯邦財政盈餘。而相應地,美國經濟也出現了長時期的持續增長,並且這一時期也是美國經濟最好的時期之一。這些都表明,不能對公債的作用一概而論,而應結合具體經濟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在1998年以前對於國債問題的分析,大多僅僅關註它對於抑制通脹、保證中央政府的重點建設項目資金需要和調整經濟結構有多大作用,而對國債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從理論上專門予以的論述與分析卻很少。這主要是由於在當時短缺的經濟環境下,政府的經濟工作重點主要是抑制經濟發展速度,而不是刺激經濟。從1997年開始,經濟衰退導致的經濟增長壓力不斷加大,需要通過發行國債來刺激有效需求時,人們才真正感覺到對國債與經濟增長相互關係內在機理研究的重要性。於是,在借鑒西方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中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連續六年實行了以發行國債為主的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並取得了明顯的政策效果。據測算,1998--2003年,中國累計安排的80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帶動項目投資總規模為32800億元,平均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2%。長期國債的發行對巨集觀經濟最直接、最明顯的貢獻是有效增加了國內需求,保證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所以,在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地分析和認識國債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已成為國債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國債的經濟增長效應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1.0 1.1 張海星編著.公共債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林巧玲.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公債經濟增長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