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產率分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全要素生產率分析:是通過對影響經濟增長各種因素的分析來考察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所作貢獻的一種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德里克提出。其基本思想是:肯德里克根據對美國不同時期生產率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以確定各個生產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從50年代開始,肯德里克就根據一定時期的實際統計資料來估算技術進步對產量增長所作的貢獻,在計算時,他首先估算出這一時期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和資本投入量的增加各自對該時期內產量增長所作的貢獻,然後將這種貢獻從該時期內的實際增加量中減去,剩餘的數值就是技術進步對產量的增長所作出的貢獻。肯德里克還從分析美國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入手,分別確定經濟增長中來源於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各自所占的比重,以進一步考察生產率提高(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影響。在分析時,他使用了全部要素生產率(即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這一概念。利用這一概念,肯德里克計算出1889-1957年間美國國營經濟領域全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1.7%實際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5%。也就是說,實際產值的年增長率中有將近1/2是由於勞動和資本投入量增加的結果。另一半則由這些投入量的效率所帶來,即生產率提高的結果#肯德里克認為,影響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因素是複雜的,主要有:
1、無形投資(對研究、發展、教育、訓練的投資)的增加;
2、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及其適應經濟變化的速度;
3、技術革新的擴散程度;
4、生產規模的變動;
5、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固有的質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