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工程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
目錄 |
人體工程學,又稱人機工程學、人機工學,是本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宗旨是研究人與人造產品之間的協調關係,為設計提供依據。為設計提出人——機關係依據的有兩門學科:人機工學和心理學,特別是消費心理學。人體工程學在60 、70 年代有相當顯著的發展,對於設計的起步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重要的工程技術學科,為管理科學中工業工程專業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
人體工程學的本質,是按照人的特性來設計和優化「人—機—環境系統」的科學,主要目的是使人能安全、健康、舒適和高效的進行各項活動。
具體的操作流程是,以人為中心,把人—機—環境系統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研究,以創造最適合人操作的設備和作業環境,使人—機—環境系統相互協調,在可靠和安全的前提下創造最優的人機關係、最佳的系統工作效益。
人體工程學的範圍和任務[1]
(1)各種勞具的合理設計,使之適合於人的生理、心理機能。(2)各種特殊條件對工作效率和可靠性的影響,如人的精神、感覺、環境條件、能力等的特性和界限;生產環境對職工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的影響及如何解決人的疲勞問題。(3)人與機器系統,人同機器的分工問題。(4)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如何影響工效的問題.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Frank Gilbreth和Lillian Gilbreth夫婦二人開始研究人體動作。直至今天,我們還在應用他們外科手術中得出的研究成果,因此,Gilbreth夫婦二人也被稱為人體工程學先驅。
人工體學一詞是波蘭作家在1858年的一篇文章中發明的。這個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成為大眾普遍用詞。
人工體學的意義就在於設計一些工具和程式,用以提高生產力,減少不健康的姿勢對勞動力造成的壓力。
19世紀90年代,在馬薩諸塞州的某一軍械庫發明瞭一種比傳統槍械匠更好更快的步槍製造方法,其實這個方法就是通過人體工程學分析,來改進了槍械製造效率,讓人們在相同的時間下產生更多有效的勞動。
由此可見,使用人體工程學,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業革命的初期,已經有了大量的合同、協議的書寫和記錄的工作需求,而當時的技術僅僅就是鵝毛筆、旋筆刀、墨水瓶以及照亮用的蠟燭。
人體工程學的一個經典發現來自於莉蓮和弗蘭克·吉爾佈雷斯。
他們對砌磚進行了詳細分析,並設計了一種方法,將砌磚的動作從18次減少到5次,將每小時砌磚的次數從120次增加到350次,結果發現,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到了二戰期間,人體工程學的主要研究和應用範疇是軍事領域。研究者逐漸認識到心理學、生理學、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等專業知識對於人體工程學的重要性。戰後,研究與應用擴展到工業與工程設計,如飛機、汽車等機械設計領域。
1945年後,美國工業從戰爭轉向消費品貿易。戰爭期間人工體學設計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人們持續的高度興趣,在1949年,來自許多行業的從業者聚集在英國,組成了人體工程學協會。人體工程學作為一個特定領域的概念始於此。
到了1960年之後,人體工程學的研製擴大到醫學和電腦領域,涉及到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工業設計等學科,並與電腦技術相結合。1961年,國際人體工程學協會(IEA)成立,對推動世界人體工程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此後,人體工程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產品種類也層出不窮。
人體工程學的中心是解決人機之間關係的問題,其中包括:
(1)人造的產品、設備、設施、環境的設計與創造;
(3)對於服務的設計;
(4)對人類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合適程度的評估。
人體工程學的目的是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人類工作和活動的效應和效率;
(2)保證和提高人類追求的某些價值,比如衛生、安全、滿足等等。
- ↑ 陳永忠.經濟新學科大辭典[M].三環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