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心理幸福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

目录

心理幸福感[1]

  心理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通过对自我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翻其评价指标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

心理幸福感模型[2]

  心理幸福感以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为哲学基础:“至善就是幸福。”Ryff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批评了主观幸福感研究对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心理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并发展出六维心理幸福感模型。六维分别为:

  1.自主性

  自我决定、独立;从一定程度上看能够克服社会压力去思考和行为;能够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能够依据自己的标准对自我加以判断。

  2.环境驾驭

  具有驾驭环境的意识并能够很好地驾驭环境;对复杂的环境和外部活动能够加以控制;能够有效地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机遇;能够选择和创造与个人价值和需要相适应的环境条件。

  3.个人成长

  具备一种不断发展的意识;认为自我处于不断成长与提高的过程中;喜欢尝试新事物;希望实现自身的潜能;能够看到自身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进步;希望自身在知识和效能方面有新的提高。

  4.积极的人际关系

  拥有融洽、真诚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的福利;拥有心心相印、紧密无间的朋友关系;能够相互理解、互谅互让。

  5.生活目的

  有生活目标和方向感;能够感受到当前和以往生活的意义;对人生持有信念。

  6.自我接受

  对自我持有肯定的态度;承认和容忍自身在很多方面的优缺点;对过去的生活持肯定的态度㈦。

  其中生活目的和积极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比较[3]

  基于不同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现代幸福感的概念与定义上显示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走向,并且由此导致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研究思想、技术体系、关注内容等方面众多差异与冲突,主要表现在:

  1.哲学背景。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概念体系隐含着不同的哲学观点。主观幸福感的哲学基础是快乐论,心理幸福感的哲学背景是实现论。因此,对幸福感理解存在分歧,在主观幸福感看来,快乐就是幸福,而实现论者更为关注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

  2.概念差异。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具体来说就是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和更高的生活满意(Diemer,1999)。而心理幸福感研究者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应该从人的发展、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幸福感是人们与真实的自我谐调一致(Waterman,1993),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Ryff&Singer,1998,2000),是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满足(Deci&Ryan,1985,2001)。

  3.指标体系。从定义出发,SWB与PWB分别发展出不同的测量指标,主观幸福感(SWB)主要包括3个经典的测评指标: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的指标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整套变量。

  4.测评工具。与测评指标配套的主观幸福感的代表性测量工具有Diener(1985)的《生活满意量表》(SWLS),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BS)以及Watson,Clark和Tellegen(1988)的《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PANAS);而心理幸福感主要有Ryff的基于人类发展观编制的《多维幸福感量表》,Crikszentmihalyi等人根据其“心流理论”(theory of flow)发展出一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测量活动经验的品质的经验取样法(theexperiencesamplingmethod,ESM)。Waterman(1993)对幸福感快乐与显现的区分而发展出《人格展现问卷》(PersonallyExprssiveActivityQuestionnaire),而自我决定理论发展出《主观活力量表》、《人格抱负指标》、《基本需要》(关系、能力、自主)问卷。

  5.评价角度。幸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①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②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通过比较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何者占优势来判断。③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整体评估。后两者构成所谓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所谓主观,就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完全由行动者自己评价,重视个体自我评价,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真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表: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比较一览表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哲学来源快乐论实现论
心理学背景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强调层面主观、自我评价客观、专家评价
概念模型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 ①幸福感是人们与真实的自我谐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调一致(Waterman,1993)。

②幸福感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综合评价(Diener,1984)的潜力(Ryff&Singer,1998,2000)

③幸福感是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满足(Deci&Ryan,1985,2001)

指标体系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Diener,1984,1999) ①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Ryff&Singer,1998,2000)。

②一种是人格展现、尽情享乐Waterman,1993)

③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内在动机(人格成长、社区感觉、

亲密友谊);生命活力(Ryan,1995;Sheldon&Kasser,1995;Sheldon等,1997)

操作工具 ①《生活满意量表》(Die-1985)

②《情感平衡量表》(Bradbum,1969)

③《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Wotson,Clark,Tellegen,1988,)。

①《多维幸福感量表》(Ryff,ner,1985)

②《人格展现问卷》(Waterman,1993)

理论取向实证与操作主义理论与实证统一

  而心理幸福感则是观察者(心理学专家)对行动者的描述,PWB认为幸福感有其客观的心理标准,而不仅仅基于个人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个客观标准就是人的潜能实现程度。

  6.理论取向。典型的主观幸福感者回避理论,重视实证和操作研究,建议采取彻底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可操作的定义,其心理学背景是基于行为主义。例如,主观幸福感的代表人物Diener(1998)就认为在大型理论模型建构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的基本事实。早期的Badburn的情绪的经典研究对幸福感的理论含义就很少留意,同样,生活满意研究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应用,并没有详细阐述幸福感的理论实质(Sauer&Warland,1982),生活满意的研究被认为是数据导向而不是基于明确理论框架(Headey,Kely&Wearing,1993)。相反,心理幸福感则更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建构,更关注幸福感的本质和涵义,认为理论研究能够抓住幸福感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导致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并揭示其内在意义(Calsyn&Davidson,1978),并促进研究结果的广泛应用(Benbenishty,1989),与人本主义有着共同之处。

  7.结果与过程。主观幸福感重视结果,认为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表现出典型的实用主义精神。而心理幸福感则更注重过程,认为幸福是活动的副产品,而心理幸福感则具有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Happiness,hedonic,Well-being,eudemonia,psychological 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这些概念的异同,在我国幸福感研究中,通常不加区分,互相通用,通常译为“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但从幸福感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传统来看,Happiness(快乐),subjective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或主观良好状态),是主观幸福感使用的术语,而eudemonia(幸福),psycholog.icalwell—being(心理幸福感或心理良好状态),是心理幸福感研究使用的术语,这两者哲学背景与心理学涵义是不同的,表达着不同的研究范式、取向或视角。

  我国幸福感研究的概念模型基本上是采用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体系。例如,程灶火等(1998)认为,主观生活质量或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主要成分:情感成分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认知成分为个体按自己独特的标准对客观生活状况总体的认知评价。其他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重要态度,它反映了人对个人生活总体的评价和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它标志着个体心理生活的质量;和其他人态度一样,主观幸福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景淑华、张积家,1997)。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郑雪、严标宾、邱林,2001);幸福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肯定的评估,它包括认知和情感成分(黄希庭、郑涌等,1999)。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基于感受主体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他人的标准(刘次林,1999);幸福感是主体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及自我到达完满统一,并对这种完满统一自我认同及欣赏的感觉(杜小陆,2000);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敏感地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和感受,而且与许多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如乐观、适应性、焦虑与抑郁以及自杀行为有密切关系(李靖、赵郁金,2000)。在我国目前研究使用的概念中,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幸福度、主观生活质量、心理福利等涵义基本接近,都是基于主观幸福感(SWB)的概念模式。我国目前在幸福感研究中使用的幸福感测评工具,例如李靖、赵郁金(2000)修订的《Campbell幸福感量表》,刘仁刚、龚耀先(1999)修订的《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程灶火(1998)等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以及在研究中使用的《情感量表2》(Affectometer 2,Kamman&Flett,1983),均是基于主观幸福感概念模型与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丽.心理幸福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初探[J].《福建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2. 葛阔先.论心理幸福感研究对大学生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7期
  3.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KAER,方小莉,Mis铭,Tracy,Dan,刘维燎,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心理幸福感"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