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产业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Industry chain)

产业链(Industry Chain)

目录

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概念示意图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1]

产业链的内涵

  (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

产业链的类型

  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延伸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

  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产业链的形成[2]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姚小涛,席酉民,2002)。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

  如图所示,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组织的深化。在图中,C1、C2、C3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A1、A2、A3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A3>A2>A1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B1、B2、B3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其中,B3>B2>B1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从C1点开始,而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意味着社会分工是市场交易的起点,也是产业链产生的起点 社会分工C1的存在促进了市场交易程度A1的产生,在A1作用下,需要B1的产业链形式与它对接 B1这种产业链形式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社会分工就从C1演化到C2。相应地,在C2的作用下,市场交易程度从A1发展到A2,A2又促进了产业链形式从B1发展到B2。接着,按照同样的原理,B2促使C2发展到C3,C3又促使A2发展到A3,A3又促使产业链从B2发展到B3⋯⋯如此周而复始,使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任何产品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同时,产业链也体现了产业价值的分割。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产业价值由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割转变为在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分割 产业链也是为了创造产业价值最大化,它的本质是体现“1+1>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它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 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效率≥ 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企业间的关系也能够创造价值。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链中企业间的投资。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它们的投资,并进而影响被创造的价值。通过鼓励企业做出只有在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投资,关系就可以创造出价值来。

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3]

  (一)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经济区划紧密相关

  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相关关系的经济活动集合,即产业环或者具体的产业部门;而产业环(产业部门)又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在这种“循优推移”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环(产业部门)的微观构成单位——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区位实现“企业扎堆”(Clusters);另一 方面,各个产业环(产业部门),为了获取地域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循优推移的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Specific Locations)。正因如此,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比如说是大经济地带、大经济区、省域或者流域经济区时,或者说大到几乎囊括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的地域空间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仅是市域、县域或者说是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于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这对于某一经济区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二)产业链的层次性与区域类型密切相关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由此,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类型划分,往往是依据其在劳动地域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分工角色。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 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区域类型与产业链的层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关系,欠发达区域一般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其下游链环一般则布局在发达区域。

  (三)产业链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指向性

  优区位指向引导产业环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经济区位,表现为产业环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这种空间指向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资源禀赋指向性,产业环基于对优区位的追求,势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区域的资源禀赋,而后者的空间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资源禀赋的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二,劳动地域分工指向性,劳动地域分工使得各区域具有了自身的专业化生产方向,产业链对专业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三,区域传统经济活动指向性,区域传统经济活动通常是区域特定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的体现,经济活动的路径依赖性和惯性使得区域在产业链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对接”机制[2]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起产业链的载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由于产业链内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实现价值的不同,直接导致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空间布局、供需流动的特色与差异,这些差异会促使企业链之间不断竞争并推动产业链的不断演变,直到在“四维对接”机制作用下.产业链内部实现一种均衡并达到稳定状态时,产业链才最终得以形成。对于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来说。是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供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

  如表1所示,产业链的四个维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对接。对接的内容影响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对接内容越丰富,产业链就越长。

  表1产业链对接机制的主要内容

对接层次对接内容对接具体内容对接核心
第一层次(宏观)——对接的导向:
价值链和其他三个维度的对接
价值链和企业链
价值链和供需链
价值链和空间链
产业分布
第二层次(中观)——对接的主体部
分:企业链和供需链、空间链的对接
企业链和供需链企业链和需求链
企业链和技术链
企业链和供应链
产品
技术标准
生产要素
企业链和空间链配套半径
第三层次(微观)——对接的基础:
各维度内部的对接
供需链中的对接
企业链中的对接
空间链中的对接
需求链和技术链 技术创新
分工和交易、市场竞争结构
区域经济

  图3是说明产业链“四个维度”在“三个层次”进行对接的三维双立体对接。图中1、2,3表示第三个层次的对接——产业链各维度内部的对接。1表示供需链维中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2表示企业链之间的对接,3表示空间链之间的对接。4、5、6表示第二个层次的对接——企业链和供需链、空间链的对接。7表示第一个层次的对接——价值链和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的对接。首先,需求链的变化引起了技术链的变化,需求链和技术链之间进行对接,也就是图3中的1所示。接着,供需链的对接引起了企业链的对接,也就是4所示。企业链的对接是在企业链之间进行的,也就是2所示。企业链的对接又引起了空间链的对接,也就是5所示。空间链的对接是在不同空间之间进行的,也就是3所示。当空间链的良好对接满足了供需链的对接要求时,也就是6所示,产业链就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对接过程中,以上三维还要和价值链进行对接,如7所示.以促进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价值链是产业链的对接导向.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都顺着价值链的方向走。缔结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并形成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即让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利润(马燕等。2004)。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对接。会导致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价值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会引发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将价值低的生产环节转到发展中国家。自己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产业链三维双立体对接

  产业链的对接主体是企业链和空间链、供需链的对接。企业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主要是产业配套半径问题.产业配套半径的大小和远近决定了产业链迂回的形态(吴金明等.2005);企业链和供需链中物流链的对接就是供应链管理,而与技术链的对接则为产业创新奠定了基础。

  产业链的对接基础源于各维度内部的对接。包括:①供需链中的对接——本质上说是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的对接。消费需求必然引发生产需求并导致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之间、各级生产需求之间、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相互衔接(邵昶,2006)。②空间链的对接——产业链的地域分布。这种对接要求产业链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次上相互对接。它可分为同一产业链内部节点之间、不同产业链之间和不同产业链之间部分环节的交叉对接。③企业链中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分为同一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对接和不同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对接。前者实际上是分工和交易的问题,即企业的边界问题:后者则是在不同市场结构和政府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企业横向协作与扩张问题。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调控机制[2]

  在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中。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都是以企业链为载体的。从实践上说,企业链的形成和变化才是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作为产业链形成的表现形式——企业链。不完全由“对接机制”所决定,它还受到企业内部管理、市场竞争结构和政府调控的影响。对产业链的调控实际上就是对企业链的调控。对其调控也有四维:微观维——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控、中观维——行业或市场结构调控、宏观维——政府监管或独立监管。以及对接机制维——产业链对接机制的调控。

  现实中产业链的形成是在上述“四维”共同调控下的产物。微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边界”问题。它和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企业产权设计等有关;中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关系问题。包括企业在产业链的节点中是否处于垄断地位及其如何调控等:宏观维调控解决的是如何引入竞争和提高企业的效率问题。微观、中观和宏观维都必然受到对接机制维的制约,只有在产业链良好对接中才能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维调控的动态均衡

  产业链研究的是产业链中企业间关联关系。如图4所示.影响这些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工和交易矛盾的深化、“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的耦合度。微观维和中观维调节的要素是分工和交易。分工和协调分工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分工和协调社会分工的矛盾:企业外部市场间的企业分工和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矛盾;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的矛盾。而微观维和中观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企业链之间的对接。宏观维和微观维调节的要素是“市场”和“计划”手段对资源的配置。计划并不是政府才使用的手段,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其实就是一种计划行为。宏观维和微观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政府对当地企业.主要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上。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既是对接机制维和其他三维调节的要素.也是宏观维和中观维调节的要素。宏观维对中观维的调控体现在招商引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企业治理结构是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共同演化的结果.并不存在惟一的所谓最优的企业治理结构。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次优的治理结构。

  维度间所调节的要素关系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2]

  产业链在四维对接和四维调控之下.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些具体模式。划分模式的标准是看产业链中主要节点之间的主要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之间有三种主要关系及其契约形式。即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产权关联式关系(体现为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持股、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准市场式关系(亦即企业间通过“关系型契约”所建立的较稳固的关系)。相应的“契约形式”有:“市场交易式”契约——纯粹的“商品买卖合同”、“产权契约”——企业持股或控股数量与质量的制度安排、“关系型契约”——既非产权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约关系。按照上述关系和契约形式,可以把产业链的形成模式分为市场交易式(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式契约)、纵向一体化式(产权关联、产权契约)、准市场式(准市场关系、关系型契约)和混合式产业链四种。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指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是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链而组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它的优点在于:整个产业链中不存在垄断利润的节点,企业生产不会受制于某些厂商。缺点在于:产业链中的商品迂回程度较低,供需链中的技术链较短。此外,过于“独立”式的生产不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整体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由于除了自己生产以外的产品都来源于外购,产品生产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总公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靠企业间的产权纽带形成一个产业链。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行业调控维来看,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由于将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集团内部生产。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这种模式往往和产业特性有关。一般来说,钢铁、石油、煤炭、汽车等进入壁垒高、容易产生垄断的产业往往形成一体化式产业链。

  准市场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虚拟、OEMODM特许经营连锁外包战略联盟租赁等既非市场交易又非产权控制的形式.以及处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形成的一种既非完全市场交易又非企业集团内部关系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企业和供方或买方建立起一个较稳固的市场交易关系.形成“关系型契约”时,企业链实质上也就变为“准市场式”。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之下。由于“关系型契约”不像产权纽带一样稳固.对核心企业控制链条的能力要求很高。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在技术链很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从需求链的对接来看,准市场式产业链由于生产的灵活性,最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行业调控维来看。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关联。除了建立“关系型契约”之外,还要建立“关系专用性投资”。由于准市场式产业链的本质不是控制企业而是选择产业链节点上的企业,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了解的要求远大予对控制企业的要求.因此,核心企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来不断掌握其他企业的变化情况。从适用范围来看。往往是在信息技术运用较发达、技术成熟度高、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中容易产生准市场式产业链。

  混合式产业链是指含有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这三种产业链模式中的二种或三种的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种产业链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种产业链模式。在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还是具有所属产业链模式的特点。如在某一个产业链的部分是“纵向一体式产业链”。那么。这部分产业链就具有纵向一体式产业链的特点。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技术链比较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从需求链的对接来看,混合式产业链由于生产的灵活性。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价值链的对接来看,混合式产业链能够较好地实现产业价值。从行业调控维来肴。由于混合式产业链的复杂性,行业调控也具有复杂性。从适用范围来看,混合式产业链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王贤理.企业国际联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11
  2. 2.0 2.1 2.2 2.3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中国工业经济》 PKU CSSCI -2006年4期
  3. 龚勤林.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生产力研究》No.16.200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5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4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产业链"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9.234.81.* 在 2009年12月16日 10:55 发表

怎么没有文献出处呀

回复评论
Angle Roh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2月21日 16:11 发表

219.234.81.* 在 2009年12月16日 10:55 发表

怎么没有文献出处呀

已查找到原文出处,并补充

回复评论
222.35.45.* 在 2010年2月23日 11:33 发表

如果能有实例就更加好了!

回复评论
119.98.169.* 在 2010年3月21日 02:43 发表

222.35.45.* 在 2010年2月23日 11:33 发表

如果能有实例就更加好了!

找个实例你好模仿是吗

回复评论
130.13.80.* 在 2010年3月26日 06:48 发表

119.98.169.* 在 2010年3月21日 02:43 发表

找个实例你好模仿是吗

模仿?你以为是什么都可以模仿的吗?而且模仿有罪么?

回复评论
Llkkkll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5月5日 09:04 发表

mei yong

回复评论
60.190.142.* 在 2010年5月9日 10:39 发表

good

回复评论
60.16.112.* 在 2010年8月22日 15:22 发表

产业链条:画图,列表,让文化比较低的一般老百姓都能看的懂?从基础学起。对吗??

回复评论
60.16.33.* 在 2010年9月6日 16:30 发表

理论性太强了,我是分几次才看完全文的。还是采纳网友的建议,增加实例更好。因为那样可以增加可读性,毕竟发表东西是为了让大家看的。

回复评论
119.51.136.* 在 2010年9月7日 20:56 发表

在哪里补充的文献出处,我怎么没有看到。

回复评论
Vulture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9月8日 00:14 发表

119.51.136.* 在 2010年9月7日 20:56 发表

在哪里补充的文献出处,我怎么没有看到。

条目的最下方在“本条目相关文档”之前有参考文献的引用。

回复评论
113.109.141.* 在 2010年9月9日 19:24 发表

理论太强了,看起来很没趣

回复评论
140.119.122.* 在 2011年3月11日 10:56 发表

超無趣 直接end^^

回复评论
1.87.19.* 在 2011年4月8日 15:26 发表

非常有用呀

回复评论
Xxyyzv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5月8日 11:22 发表

理论怎么就无趣了

回复评论
1.202.117.* 在 2011年11月30日 09:51 发表

60.16.112.* 在 2010年8月22日 15:22 发表

产业链条:画图,列表,让文化比较低的一般老百姓都能看的懂?从基础学起。对吗??

你就是文化非常高的,超凡脱俗,不是老百姓了? 你天生都不是从基础学起得。2B

回复评论
183.194.225.* 在 2012年2月15日 11:27 发表

产业链的定义 出处是哪里,或者说谁提出的?

回复评论
HEHE林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2月15日 16:44 发表

183.194.225.* 在 2012年2月15日 11:27 发表

产业链的定义 出处是哪里,或者说谁提出的?

已添加了定义的文献出处,希望对您有帮助!~

回复评论
Puhuan08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4月22日 11:46 发表

很有用,非常有用,理论很好理解

回复评论
123.184.224.* 在 2013年5月25日 14:59 发表

1.202.117.* 在 2011年11月30日 09:51 发表

你就是文化非常高的,超凡脱俗,不是老百姓了? 你天生都不是从基础学起得。2B

多花时间成长 少花时间苛责 万不可本末倒置了。阴暗的心吐不出阳光的言语

回复评论
183.12.198.* 在 2015年9月16日 15:45 发表

喷子真多,别陪我。

回复评论
59.102.193.* 在 2020年5月1日 06:32 发表

130.13.80.* 在 2010年3月26日 06:48 发表

模仿?你以为是什么都可以模仿的吗?而且模仿有罪么?

不然三星怎麼長大的...別太迂腐故步自封

回复评论
113.128.188.* 在 2020年8月4日 15:33 发表

222.35.45.* 在 2010年2月23日 11:33 发表

如果能有实例就更加好了!

赞同

回复评论
M id 3aa97c60a421ed48e8c7ef4b02926203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0月15日 15:41 发表

60.16.33.* 在 2010年9月6日 16:30 发表

理论性太强了,我是分几次才看完全文的。还是采纳网友的建议,增加实例更好。因为那样可以增加可读性,毕竟发表东西是为了让大家看的。

赞同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