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迪斯尼效应是指迪士尼乐园从意向到建成以后,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以及上市公司的股价影响。
案例一:上海的迪斯尼效应[1]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9年11月4日上午的授权发布,上海迪斯尼项目申请报告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中美合作双方正就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进行深入磋商,将长期合作在上海浦东新区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迪斯尼乐园。
来自美国华特迪斯尼公司的消息称,项目申请报告的批准将使迪斯尼和其上海的合作伙伴能够朝着一个建设和运营乐园的最终协议迈进,并启动初期开发工作。项目的初始阶段将包括一个具有为上海地区量身打造的“神奇王国式”主题乐园和与全球迪斯尼旅游目的地度假区一致的其他设施。
“效应一”: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和周边经济。
全球已有的5大迪斯尼主题乐园,都是当地经济的有力引擎。美国奥兰多的华特迪斯尼世界每年迎来约4000万人次的游客;游客在东京迪斯尼度假区的年消费金额达到170亿美元;香港迪斯尼乐园为当地提供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巴黎迪斯尼乐园度假区的年税收收入达4.35亿美元;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度假区,附近聚集了其他的30个景点和2万多间酒店客房。
迪斯尼项目是世界级的主题公园,一旦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每年至少可以为当地吸引近千万人次的游客。这样规模的客源将为上海相关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项目能够增添上海都市旅游的新景点,带动宾馆、零售、餐饮、会展、娱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建筑等各行业的发展,提高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一些看上去并不直接与主题乐园相关的产业也同样出现“迪斯尼效应”。就在上海公布迪斯尼乐园获批消息后一个半小时,紧邻迪斯尼规划用地的浦东新区川沙新市镇A08-03地块进行了拍卖,最终这块占地5.65万平方米的土地以11.9亿元的高价成交,溢价率高达264%。而“迪斯尼地块”附近楼盘的价格,也在过去一年间上涨了一倍。
“效应二”:填补国内旅游产业空白。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到1万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就会开始发生某种根本性的转变,与此同时,包括体验型、参与型的旅游消费需求等在内的各种发展型的消费需求也开始逐步形成。
我国每年到海外旅游的人数达到5000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是自费旅游,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进入小康社会后,中国人的旅游消费需求在国内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游客接待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旅游收入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但在旅游资源优势上并不突出,尤其缺乏国际性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如苏浙沪世界级景区(遗产)总共只有1.5处 ,占全国的4.28%。迪斯尼项目的引入将填补长三角地区除山水旅游资源外无国际大型娱乐休闲主题公园的空白,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长三角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造长三角国际旅游精品和世界旅游名牌。
迪斯尼乐园落户上海,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国内动漫等文化产业以及主题乐园类的旅游产业。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许多本土企业都已经做好了“同场竞技”的心理准备,并对通过不断创新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充满信心。
国内主题乐园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侨城不久前刚在上海松江区新开了一家“欢乐谷”迪斯尼的进入,并没有阻碍其他主题公园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本土主题公园品牌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香港迪斯尼乐园自2006年开业后,一河之隔的深圳“欢乐谷”2007年游客增长率高达10.2%,并以323万的年入园人数再次进入亚太地区主题公园十强。而2007年和2008年,华侨城的旅游人数在深圳整体平均增长了15%,总计新增200万游客人次。
迪斯尼在世界文化娱乐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并不因为今天它是否进入上海,而增加或减少一些什么。“迪斯尼的文化娱乐产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就在少年儿童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即使不建园,影响依然是会有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
“效应四”:有助于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
从地图上看,同样位于浦东新区的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与上海迪斯尼乐园规划选址所在地的距离并不遥远,而这两个投资规模同样超过200亿元的重大项目,将在推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发达国家的娱乐业要占整个社会支出的6%-7%,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在拥有上海世博会和迪斯尼乐园的“双引擎”之后,无疑将极大增强上海和长三角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商务会议展览旅游活动到此举办,上海和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