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价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输配电价[1]
输配电价是指电网经营企业提供接入系统,联网电能输送和销售服务的价格总称。输配电价分为共用网络输配电服务价格(为接入共用网络的电力用户提供输配电和销售服务的价格)、专项服务价格(利用专用设施为特定用户提供服务的价格,分为介入价、专用工程输电价和联网价三类)和辅助服务价格。
输配电价的构成[2]
在输配电价构成上,输配电价应包括接网费和电网使用费率。
(1)接网费由接入电网的电厂支付,主要是促进电厂合理布局,不同的电厂布局对电网的成本影响不同。另外, 电厂的接入和稳定运行都靠电网为其提供稳定保证和备用支援,接网费采用单一的按容量计算的方法。
(2)电网使用费率可简称输电电价,由接入电网的电厂和用户支付。采用两部制电价,即分成输电容量电价和输电电量电价。容量电价是依据电网转送容量(可按发电商上网和用户下网的最大或双方约定容量计算)支付固定容量费用;电量电价是依据电网输送的电量(指发电商实际上网和用户实际下网的电量)支付电网可变费用。可变费用中应计及网损和阻塞成本,具体制定时应采用峰谷电价。
输配电价的定价方法[2]
按输配电价的定价原则,输配电价格由输、配电企业投资营运的资产的合理回报、输配电成本和应纳各项税费组成。输配电价由政府核定并接受政府监管。从总体上来看,输配电定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成本法和基于会计学的综合成本法两种。
1.边际成本法
边际成本法是以输配电公司在执行输配电业务时引起的总成夺或变动成本的边际变化,作为计算输配电费的依据。考虑到电网在电力工业中的重要作用,电网建设周期长、需适当超前发展的客观要求,输配电成本应按输配电业务发展需要致使电网企业扩火再生产所需的投资成本,即长期边际成本法或短期边际成本法计算。成本应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在变动成本中还应包括网损和阻塞成本因素。
边际成本法主要包括长期边际成本法和短期边际成本法。长期边际成本方法是根据输配电公司在执行输配电业务时引起的总成本的边际变化作为输配电费的计算依据,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长期批量功率交换时输配电的计算。短期边际成本方法则是根据输配电公司在执行输配电业务时引起的边际变动成本及收支协调费等作为输配电费的汁算依据。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期功率交换时输配电费的计算,特别是短期经济功率交换,从0.5小时到几个小时不等。
2.综合成本法
综合成本法是将年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构成的年总输配电成本按某种约定的规则在各项输配电交易中分摊,从而计算出各项输配电交易额输配电费。输配电价格为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之和。
依据输配电成本的分摊方法不同,可分为邮票法、合同路径法、MW-距离法等多种方法,主要是如何向电网使用者分配电网成本。理想化的分配模式是按每一个实际使用者对输配电边际成本的实际影响的比例来分割。但是,由于电网每一个转运功率注人点和流出点位置不周,路径不同,且是变化的,目前还找不到一种绝对理想与公平的输配电成本分配方法。可运用的分配方法有:
(1)邮票法。邮票法思想来源于邮电系统的计费方式,是一种平均分摊的思想。各项输配电业务,不管输配电距离的远近,不论输配电功率注入节点和流出的位置,只按输配电电能的多少计费, 与输配电距离和位置无关,所以称为邮票法。邮票法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又可分为单一价区邮票法与区分邮票法。一般说,在一个电压等级或一个配电网/供电区域,采取一种面值的邮票,即一个输配电价格。互联电网中的不同地区电网一般被分为不同的价区,采用不同“面值”的输配电价格。
(2)合同路径法。合问路径法假设输配电业务实际发生时,其电能只能在合同中规定的连续路径中流过,而电冈中对其余合同中未规定的电网部分则认为没有影响。此时输配电价所计及的输配电成本只限于合同中该指定路径的设备。一般说,合同路径是指从功率注入点(发电节点)到功率流出点(负荷节点)之间确定的一条连续路径,并且该路径应有足够的可用容量。合同路径法应用于较小规模的输配电网的价格计算。
(3)Mw-距离法。Mw-距离法根据输配电业务的实际注入节点和流出节点确定电网潮流,然后根据该项业务实际占用输配电设备的容量分摊固定成本,再加上根据该项业务的实际输配电量分摊变动成本,从而形成输配电费。
(4)逐线计算法。即综合考虑输配电业务对电网每条支路潮流的影响,结合线路长度,分别计算每条线路有、无输配电业务的潮流,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输配电价格分摊的一种方法。
逐线计算法是综合其他叫种输配电成本分摊方式形成的,有效弥补了其他分摊方法的局限性,不过计算方法过于复杂,使用成本偏高,输配电网络及业务比较复杂的电网公司可考虑采用此方法分摊输配电成本、计算输配电价。
- ↑ 名词解释.电力技术经济基础.浙江大学精品课程
- ↑ 2.0 2.1 井严峰,郭欲晓.输配电价定价理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0(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