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软暴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软暴力

  一切区别于肢体暴力造成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可以算作“软暴力”。这种暴力还有一个更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它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有时候会被界定为一种 “习惯”。比如人们冷漠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不良行为的纵容,比如成瘾的网游、低俗的小说、整蛊的恶作剧,以及常常挂在你我他嘴边的一两句“国骂”。软暴力是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会使孩子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孩子被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终日只是趴在书桌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毫无人生乐趣,根本谈不上身心调节、张弛有度。

软暴力的形式

家长软暴力

  一、讽刺挖苦孩子

  这是家庭“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孩子在学习、交友、做事等方面,哪个地方的表现不和父母心意,达不到父母期望,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你活着有什么用?”中国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如此的人格侮辱,其实是一种恶劣的精神虐待,比打一顿的滋味更难受。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概括出七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化的需要。家长经常口无遮拦地肆意讽刺挖苦孩子,不但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无地自容,颜面扫地,而且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不够开朗和大方。

  二、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

  生而为人,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未成年人,孩子有享受父母照顾、爱护的权利。为了让孩子朝正确的轨道发展,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严格管教子女。如果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比如,贪玩不完成作业、故意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等,父母取消孩子某天晚上看电视的资格、取消孩子周末吃肯德基的机会等做法未尝不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孩子被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终日只是趴在书桌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毫无人生乐趣,根本谈不上身心调节、张弛有度。

  有的家长还剥夺了孩子的隐私权。不允许孩子把日记锁进抽屉,同学来电话必须父母先接听。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辞地说:“你是我生的,你整个人都是我的,日记还有什么不能看的?电话有什么不能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进行的心理侵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也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精神上的一切暴露于天下,子女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愿意在日记中一吐为快,父母要理解这一需求,给孩子心灵上留一个安身之所、留一方绿洲。剥夺了子女的隐私权,使他们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失去了宣泄口,使他们只能拼命压抑自己,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

  三、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不错,但是高标准不是无限拔高,严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每个孩子,他的遗传基因、原有基础、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经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小学一定要考双百,中学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大学是非清华北大不上。过重的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国家长解不开、又放不下的心结。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不一样,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被自然地分解,对能力强的孩子期望值高一些,对能力低的孩子迁就一些。现在,中国有8000万个家庭守着一个宝贝儿,家长所有未竟的事业、所有未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儿全寄托在惟一的孩子身上,这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惟一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对下一代所有的希望,这实在使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四、冷漠、不搭理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常因为孩子的学业或做的错事爆发战争,火药味儿很浓,吵闹、打骂,搞得乒乒乓乓、四邻不安。而有些家长不屑于用这种暴风骤雨的方式来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子女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冷战。有的家长因为生孩子的气,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这种做法,并非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长会旷日持久地与孩子冷战下去。表情冷漠,不给孩子一点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抚慰。

校园软暴力

  • 语言伤害,包括漫骂、讥讽、挖苦、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他人,如“你比猪还笨”
  • 乱起绰号,如“娘娘腔”、“鼻涕虫”
  • 揭短取笑,如“没有比你再丑的人了”
  • 班会批评
  • 集体评议
  • 推举“最差”
  • “叫家长来”,动辄以此恐吓学生,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出丑
  • 孤立冷落
  • 随意定性,如“你长大了也是笨蛋”
  • 怀疑诬陷
  • 喜欢和别人对着干

  尽管家长、老师很少把软暴力当回事儿,但语言伤害已成为校园的第一杀手。事实上,孩子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心理发育远没有成熟,脆弱和敏感是普遍心理。软暴力是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会使孩子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职场软暴力

  • 成了办公室“孤儿”
  • 上司总是故意找茬。

  突围职场软暴力

  现象

  面对职场软暴力,56.7%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沉默、躲避,在目前的职业环境下,这或许是最为现实的一种选择,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相当的心理压力。所以,面对职场软暴力,我们应该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往好的方面想 

  首先要理解职场欺凌是一个在世界各国、在各个公司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有人针对自己。不要认定对方是故意的,先假设对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伤害,然后与对方坦诚地沟通。

  理解对方 

  试着“理解”欺负你的“办公室恶魔”,他们或者是习惯于以欺负弱者来发泄自己的攻击欲;或者是觉得你威胁了他们的位置;或者干脆就是人格缺陷,不贬低别人就不能树立自信……理解了他们的这些动机,有助于你的心理调节并找出应对之道。

  跟朋友倾诉 

  找亲人朋友,或者是公司里可以信任的同事倾诉自己的经历和苦恼,寻求帮助——即使他们无法解决你的问题,也至少可以减轻你的心理压力。

  反省自己 

  仔细想想有“被人欺负的感觉”,到底是事实还是自己的心理作怪。在心理学上,这很可能是出于自卑、多疑、抑郁等心理缺陷,或者是曾经遭遇欺凌造成的后遗症。自认为弱势、害怕被欺负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办公室软暴力的受害者。

  增强自身“免疫力”

  无论是来自上司还是同事的软暴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凡事不要太较真,要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幽默的个性,如果自己的情绪能调节得像火一样,软暴力也自然化解了。如果实在不堪忍受,换个东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千万别让一时的软暴力从此摧毁你的自信和前程。

软暴力的影响

  成长在善于实施软暴力的家庭之中的人,表现在于:

  • 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独立、逃避责任
  • 善良、信任陌生人、看起来很美、缺乏爱

  另一种是指对实施暴力者进行各种帮助的行为,如给实施暴力者进行违法的保护,像利用政府权利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为黑社会进行各种不法行为提供保护。软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虽然实施者自身不存在暴力行为,但是因为其对实施暴力者的各种帮助,使实施暴力者敢于使用暴力,其危害比实施暴力更大。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软暴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