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百科VIP
未登录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1年VIP
¥ 9.9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PayPal
购买数量:
1
应付金额:
9.9
汇率换算:
1.32
美元(USD)
  • 美元(USD)
  • 加元(CAD)
  • 日元(JPY)
  • 英镑(GBP)
  • 欧元(EUR)
  • 澳元(AUD)
  • 新台币(TWD)
  • 港元(HKD)
  • 新加坡(SGD)
  • 菲律宾(PHP)
  • 泰铢(THB)

按当月汇率换算,

包含手续费

打开手机微信 扫一扫继续付款
立即开通
PayPal支付后,可能会遇到VIP权益未及时开通的情况,请您耐心等待,或者联系百科微信客服:mbalib888。
温馨提示:当无法进去支付页面时,可刷新后重试或更换浏览器
开通百科会员即视为同意《MBA智库·百科会员服务规则》

支付成功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77个条目

认知转变疗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认知转变疗法(Cognitive Change Therapy),又称贝克转变疗法(Beck's cognitive therapy)、认知图式疗法

目录

[隐藏]

什么是认知转变疗法

  认知转变疗法这一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障碍不—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的错误推论等也会引起心理障碍。

  贝克认知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典型理论之一,它是在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结合与补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疗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认知歪曲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它在处理焦虑,抑郁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对积极情绪的关注不够。[1]

认知转变疗法的来源

  贝克转变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界,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常见的负性认知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所以贝克认为治疗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转变不良认知,只有转变了不良认知才能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认知转变疗法的基础

  这一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六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互相矛盾之时,武断地做出结论。

  2、选择性概括。即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即从一件琐碎的事件出发引伸出关于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

  4、夸大或缩小。即指对某些事物的过分重视或轻视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表现为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

  5、双极式思维。或走极端的思维,即把生活往往看成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绝无中间状态可言。

  6、个人化。是一种变形的内疚心理。即在缺乏相应联系的情况下把外部事件的发生全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与无能。认知转变疗法的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患者歪曲的认知,从而改善失调的情绪与行为。

认知转变疗法的基本要素

  • (1)帮助当事者弄清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 (2)让当事者监察其消极的自动性思想;
  • (3)检验这些不正确的自动性思想的真实性;
  • (4)便接近现实的解释替代失真的消极的认知;
  • (5)学会自己认识和改变导致不正确的情感、情绪的错误观念。

认知转变疗法的基本技术

  1、识别负性自动想法(identifying automatic thoughts)。 主要由患者完成,要求患者将自己遇到事情后的所思所想即刻记下来,对其中经常出现的、消极的念头进行总结。如“我真没用”、“我又让父母失望了”、“这种事都做不好,我无脸见人了”、“我怎么总做不好”等等。这些消极的想法貌似真实,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

  2、识别认知错误(identifying cognitive errors)。 为了识别认知错误,治疗者应听取和记下当事人的诉说的自动化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要求当事人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随着能够分析和识别自身的错误认知和图式,患者会逐渐认识到情境-自动想法-情感反应之间的关联,并尝试着在治疗者的帮助下,应用新的认识替代原有的不良认知和图式。

  3、真实性检验(reality testing)。 找到患者的认知曲解后,治疗师同病人一起对这些预测、推论和假设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实际和真有道理进行检验和辩论,并鼓励病人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调查,以验证其正确与否。经过真实性检验,当事人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的这种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实际的,从而动摇原先的信念。

  4、去注意(decentering)。 部分焦虑症患者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因此,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治疗计划要求当事人不像以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围人们的注意,结果可发现很少人会注意当事人的言行。

  5、监察苦闷(monitoring distress)或焦虑水平(anxiety level) 。许多慢性甚至急性焦虑患者往往认为他们的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事实上,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鼓励当事人对焦虑的水平进行自我监测,促使当事人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是认知治疗的一项常用技术。

  6、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es dialogue)。 指治疗师不做主观判断,通过一系列追根究底式的对话,让患者发现自己想法中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你觉得离婚是很痛苦的事,是吗?”“是的。”“你认为这种痛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吗?”“不会的。”“你的想法改变吗?”“不会。”“你结婚的时候想过你未来的婚姻会如此痛苦吗?”“没有。”“但你发现婚姻其实可能是很痛苦的。”“是的”“所以,你的想法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是的。”“所以,虽然这会儿你觉得很痛苦,但有可能过段时间你就不再觉得痛苦了,是这样吗?”

认知转变疗法的过程

  识别“自动性思维”

  自动性思维构成求助者的一种负面的思维习惯,并且多数求助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之前还存在着这些不良性思维习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提问、指导、求助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形式,治疗师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式的思维过程。

  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如任意推断、过分概括化、“非黑即白”的思维等等。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式思维更难于识别。因此,治疗师应听取求助者诉说的自动性思维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帮助求助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共性,辨别哪是正确、哪是扭曲的思维模式。

  验证真实性

  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求助者在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通过这一过程,让求助者认识到他原有的观念是基本甚至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随后要求求助者按照新的认知结构去实践,检验它是否切实可行,这就是认知转变;还要通过给求助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其反复练习,以巩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去中心化”

  很多求助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特别是不好的品评,并且,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脆弱的。通过引导求助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结果发现,其实很少有人在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于是形成新的认知或认知改变:自己并没有引起周围每个人的注意特别是非难,不必象以前那样去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

  监察忧郁或焦虑的水平

  多数抑郁和焦虑的求助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消退的过程。如果求助者能够对这一规律有所认识,那末他就能比较容易监测并控制自身的情绪。所以,鼓励求助者对自己的忧郁或焦虑情绪加以自我监察,就可以使他认识到这些情绪波动的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贝克特别重视引导求助者去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的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因为贝克相信,求助者情绪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在某些问题上出了故障,而不是其整个的认知系统都遭到破坏,在故障之外,他仍有正常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 曾兴华. The Brief Review for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简评贝克认知疗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6(012):60-6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Llyn,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认知转变疗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告MBA智库百科用户的一封信
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9.9元 / 年,点击开通),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编辑收藏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