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分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薄片分析(Thin-slicing)
目录 |
薄片分析指的是:运用极少经验快速认知事物和行为规律能力。
由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眨眼之间》一书中提出[1]。这是一个类比概念,意思是,基于事物整体少数薄薄切片信息,就能推知整体。例如,基于陌生人第一印象,就准确推理出这个人某些特质。
在书中,格拉德威尔强调,人类在潜意识层面拥有的瞬间决断力,与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后所做决定不相上下,甚至更好。
这里的瞬间决断力体现的是直觉思维,有时匪夷所思,但在不少情境中仍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薄片分析就是其中一个线索。
但在另一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直觉思维具有或然性,潜意识容易受到干扰产生错判,例如基于第一印象所做判断可能只是刻板印象,长时间相处后才发现是错判。
也就是说,想提高快速决断力,需要扬长避短,知道何时需要运用快速直觉思维,何时需要运用慢速分析思维,什么时候要结合两者。
潜意识和直觉工作机制,有不少基于先天本能,有不少目前还不明了,但有不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格拉德威尔看来,薄片分析是潜意识和直觉一个重要机制。所谓薄片分析是指,运用极少经验快速认知事物和行为规律能力[1]。
来看一个案例,假设给你看一段只有3分钟夫妻对话视频,你能判断出他们在15年内是否会离婚?
对于未经训练的人而言,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影响婚姻是否成功因素很多,例如价值观、性格、习惯、金钱、孩子等,3分钟对话视频信息量很少,不足以提供这么多信息。
但经过训练心理学家甚至普通人,都可以显著提高判断成功概率。方法就是薄片分析。
心理学家发现,可以抛开其它因素,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变量,也就是夫妻双方在对话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比例,类似于洛萨达比例。
具体做法是,将每种情绪加上编码,例如反感代码是1,蔑视代码是2,气愤代码是7,埋怨代码是12等,再将视频中出现的每种情绪记录下来,然后去计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比例。
心理学家总结出的经验规律是,如果一段婚姻想要延续,视频中所表现出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比例至少要达到5:1,否则婚姻就有危险。
其中,有4种情绪特别值得重视,也就是戒备、一言不发、指责和蔑视,一旦出现这4种情绪一种,意味着婚姻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蔑视,一旦夫妻之间出现蔑视情绪,意味着这段婚姻很可能短命。
理解个中逻辑,普通人学习情绪识别,经过训练,也能像心理学家一样快速判断出一段婚姻前景,准确概率有保障。对于不明白个中逻辑的人,会觉得很惊讶,但掌握这种薄片分析,也就不觉得意外。
由这个案例,不难体会到,薄片分析本质在于,剔除无关次要信息,只留下少数真正关键因素作为判断依据,从而在短时间内做出高质量判断和决策。
事实上,在不少情境中,并非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更多信息可能无关次要,反而干扰我们对少数真正关键因素识别和运用。
潜意识和直觉这种自动快速判断,是否准确,要看所依据薄片分析是否真正有效。
如果决策情境有规律可循,可以也正确做出薄片分析,并且经过持续训练,在此基础上的潜意识或者直觉判断,准确概率才有保障。
如果决策情境无规律可循或者规律部分占比较少,或者规律虽然占比较高但涉及变量较多无法进行薄片分析,或者虽然可以进行薄片分析但找不出,在此基础上的潜意识或者直觉判断,准确概率就很难保障。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在很多情境中,只有专业型直觉才有效,普通人直觉往往不准确。
比如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萨利机长》。
电影中,萨利机长飞机遭到飞鸟撞击,双引擎停止运转,飞行高度仅仅900米,情况非常紧急。当时航空塔台命令是返航,但萨利机长凭直觉认为应该迫降哈德逊河,于是不听指令,毅然迫降,最终成功拯救机上155人性命。
事后,萨利机长举动引发争议:这个迫降决定到底是正确选择,还是机长个人英雄主义鲁莽行动?
审查机构一开始认为返航才是正确选择,不过,随着调查逐渐深入,研究人员对事故情况进行十几遍模拟复盘,发现萨利机长迫降决定是在当时情况下几乎唯一正确决定。
之所以萨利机长直觉判断正确,是因为萨利机长飞行经验极其丰富,培养出专家型直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塔台指挥和审查机构直觉属于非专家型直觉,所做返航直觉判断表面合理其实不合理。
因此,想要提高潜意识或者直觉的瞬间决断力,工夫在平常,一要充分论证所处决策情境,是否可以进行薄片分析;二是积极进行薄片分析,总结出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锤炼,形成准确概率较高专家型直觉。
在启发法中,提到,心脏病人急诊判断这个决策情境。
过去,疑似心脏病人被送到急诊室后,医生们要通过血压、年龄等多达19项指标,来确定危急程度,评估复杂、费时过多,容易延误危重病人的救治。
那么,如何既避免判断错误,又做到快速判断?这是富有价值议题。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布里曼医生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三步评估”启发法,快速判断病人是否高危,显著缩短决策时长。
第一步是,如果病人收缩压低于91毫米汞柱,就是高危,赶紧抢救,不再看其他指标。
第二步是,如果病人收缩压没有低于91毫米汞柱,但年龄在62岁半以上,风险较高,要充分重视,进一步评估。
第三步是,如果病人收缩压没有低于91毫米汞柱,年龄在62岁半以上,同时窦性心动过快,也是高危,紧急抢救;其余则非高危。
原有评估方法,评估19个指标,虽然是更准确,但费时过长,容易延误,采用“三步评估”,只需评估3个指标,而且只要回答“是或否”,十分简易,可以快速判断。
这是根据决策目标倒推的启发法,在急诊室,关键是不能延误危重病人的抢救,至于其它方面的准确度,在非危重病情的前提下,可以从容地进行完整评估。
在这个案例中,“三步评估法”就是薄片分析,只关注收缩压、年龄和窦性心动过快这三个关键变量,基于这种结构化判断,快速评估是否高危,避免延误危重病人救治。
在工作和生活不同情境,我们都可以借鉴布里曼医生团队做法,探索是否可以进行薄片分析,并量化反馈,不断提高自己直觉判断力。在紧急情境中,这种能力甚至可以自救。
民宅起火[1]
例如,《眨眼之间》一书中提到一个真实案例,一栋民宅厨房起火,消防队赶到后发现火势不大,就用水枪向厨房喷水,但火势依然不灭。
队员们正要做进一步扑救,副队长忽然直觉感到情况不对,大喊一声“马上撤退”。全部人员刚刚撤离,地板轰隆一下就坍塌了。
事后他们才发现,火源不是厨房,而是地下室,撤退是非常明智命令,避免消防员伤亡。副队长虽然当时也不清楚真实情况,但其专家型直觉挽救全体队员性命。
文物判断
1983年9月美国保罗·盖蒂艺术博物馆,搜寻到一尊罕见古希腊少年雕像,卖家开出将近1000万美元天价。如果这尊雕像确是古代真品,也的确值这个价。
当时盖蒂博物馆急需通过收藏这种顶级文物,来提高业界声誉,就花大代价来鉴别雕像真伪。一方面请来地质学家,用当时最先进检测仪器和技术,对雕像进行细致审查,来确认雕像石材形成年代和出土地点;同时还聘请资深律师,查明相关收藏文件真实性。
前前后后盖蒂博物馆花费14个月,从技术和法律对这尊雕像进行全方位审查,没有发现破绽,就相信这确实是古代真品,于是买下雕像并在1986年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展出获得巨大成功,《纽约时报》还做了头版报道。但是,盖蒂博物馆心头并不舒服,因为有几位文物专家先后对雕像提出第一眼质疑:一位意大利美术史学家认为,雕像指甲看上去很别扭;一位古希腊雕像专家说,感觉有什么东西不大对头;还有一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任馆长说,这尊雕像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新”,不像是古董。
这些文物专家都是运用直觉思维瞬间做出判断,但都没有什么证据,盖蒂博物馆当时没有采信,但后来为打消疑虑,就将这尊雕像包好连夜送往雅典,召集希腊最资深雕像专家进行研究。
结果让盖蒂博物馆大受打击:专家们进一步调查发现,卖方所提供收藏证明文件是造假,雕像石材也是新材料,只不过用秘方进行做旧处理。
毫无疑问,盖蒂博物馆成为冤大头。如今,盖蒂博物馆文物目录中仍然有这尊雕像,旁边标注着“约公元前530年,或为现代仿品”。
在这个案例中,几位文物专家们凭直觉所做判断,胜过盖蒂博物馆最先进检测仪器和技术。这体现出潜意识或者直觉层面瞬间决断力价值,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动运行。
大脑将很大一部分复杂思考工作委托给潜意识和直觉,让它时时处于自动运行状态。做一个类比,大脑相当于飞机,意识是飞行员,潜意识和直觉就是自动飞行系统。
二是,快速响应。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潜意识和直觉就已经帮我们做出快速判断和反应。在生死攸关、千钧一发时刻,潜意识和直觉这种能力尤其重要,是意识层面深思熟虑慢系统所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