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李开复(英文名kai-fu lee)——谷歌全球前副总裁、大中华区前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 李开复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ifulee
- 我学网(开复学生网):http://www.5xue.com/
- 创新工场:http://www.innovation-works.com/
目录 |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曾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现迁居北京。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曾就读于法学院)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软件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2009年9月4日消息,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将于今天正式辞职,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
2009年9月7日,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3年9月,李开复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
2013年10月21日称最近化疗后身体检查结果有几项指数未降反升,需要更加严格的遵照医嘱,专注于治疗和休养。不得不大幅度减少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
2015年2月13日,据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的朋友圈状态显示,李开复在患病离开北京17个月后回到了创新工场的北京办公室,与员工进行交流。
2015年11月6日,由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北京)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今日在股转系统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正式冲刺新三板。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李开复的成就和经历[1]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帮助中国打造一批新一代高科技公司。创新工场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
在创业之前,从2005-2009他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在谷歌中国的四年,李博士在大中华区建立了约700人的精英团队,将谷歌中国在华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1%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31.0%。李开复博士带领的中国团队一直专注产品开发,把谷歌中文搜索和其他中文产品做到业界领先水平。同时,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在2009年成为中国使用率最高的相关软件。
在加盟Google之前,从2000-2006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Net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服务器软件、Windows、 Office里面都有着李博士团队开发出的技术。在晋升全球副总裁之前,李博士于1998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从1996-1998年,李博士在SGI公司担任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互联网策略的制定。在SGI,李博士带领的团队开发出一年营业额达2亿美元的互联网服务器业务。同时他也兼任Cosmo软件公司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
李博士于1990–1996在苹果公司服务。他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这个团队奠定了苹果在多媒体方面的领先优势,并开发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
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两年。他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黑白棋)人机对弈系统,因为 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和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除了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李博士十分关心中国青年学生的成长。他先后写了七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出版《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等三本畅销书,并且每年在高校做数十场演讲。他办的“我学网”(www.5xue.com)现在已有50万注册用户,还有50位专家和他一起在网上帮助中国青年学生。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http://www.5xue.com/) ,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
“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1]]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
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3]]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4]]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5]]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6]]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7]]
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 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
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
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 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 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 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 “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 成功箴言之一: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 成功箴言之二: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 成功箴言之三: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 成功箴言之四: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 成功箴言之五: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 成功箴言之六: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 “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 成功箴言之七: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 成功箴言之八: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 成功箴言之九: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 成功箴言之十: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如果您看过我对大学生的信,就是追求自己的东西,不是做一个填胃饱肚的工作、自己能接受的工作,或者为了一些薪水、职位跳槽的工作。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一直是我的想法。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找让自己有激情的环境,在有激情的环境可以做出对公司有贡献的事情,如果在一个苍老的机构、官僚的机构、没有激情的机构,您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公司,因为您做不出有激情的事情,还不如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的为人可以从长期看出来,我希望大家对我个人的信任和理解是靠长期的理解,而不是靠一件事情的误解。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我做事情一定要守诚信、光明磊落,我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就算被别人误会了,但是我认为,只要是对的事情就会去做。
·在信息时代,一个很优秀的人的生产量会超过一个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要爱惜每一个人,给每个人很好的环境以发挥他的潜力,这些方面是一些很普遍的对人才的认可。
·我手上有五张王牌是Google给的,另外八张不是我的命运,而是我的选择,如果我下面八张拿好的话,这牌就很好打了。
·Google给的五张牌是:第一是好的品牌、用户认可度比较好,第二是非常好的文化和价值观,是自己非常认可而且对员工非常有吸引力。第三,是非常好的人才制度,Google对人才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放权让员工做自己的事情。第四,是公司有一个创新的制度,并按照互联网的方式来创新。第五则是公司对自己的信任,李开复称公司上层对自己非常信任,就像他们对工程师很放心发明自己的技术一样。
·微软是一个成功的公司,我不会否定他的成功,而且和比尔.盖茨共事是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世界也在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公司大了之后,就会比较官僚,一个公司小了就会创新,不是说微软今天和未来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
·Google公司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公司,不是一个工厂、部队,厂长、将军说了话,大家就计划一步一步执行。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我们最喜欢的人才是全才,不过研究语音、搜索技术很深很深的,我们也会重视,但是我们希望80、90%的事情他都可以做,可以把这个Project做得更好。
·每个人都要有工作和私生活的平衡,太多努力的工作,把自己累坏了,把家庭关系弄坏了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但是如果公司需要的话,我都会很好的工作。
·我想,我会一直保持激情直到我死的那天,人生追逐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快乐,过自己想过的,所以我来到Google。
·回到中国,对我来说感觉到特别快乐,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就是又找到一个港湾,在这个地方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我的理想,我的学习的愿望和中国青年交流的机会,能够帮助中国青年找到自己声音的机会,这也是我感觉比较欣慰的。
·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 2000 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200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
- 2006 美国百人会会员
- 《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年
- 《与未来同行》,人民出版社,2006年
- 《一网情深》,人民出版社,2007年
- 《世界因你不同》,中信出版社,2009年
你好 李先生, 从网上得知你患病的消息,非常震惊。希望上帝能祝福到你. 我只是你众多粉丝中的一个,相信你能够继续保持着原来的你.推荐一本书。 Fit for life written by Harvey diamond. I can be contacted by email peteryuan1@hotmail.com
Thanks Best regards 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