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量利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本量利图(CVP Map)
目录 |
将成本、销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即成为本量利图,因其能清晰地显示企业不盈利也不亏损时应达到的产销量。用图示表达本量利的相互关系,不仅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
1、基本的本量利图
图1是根据有关数据绘制的基本的本量利图。
(1)基本的本量利图绘制步骤
1、选定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数量,纵轴表示成本和销售收入的金额。
2、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数值,以此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绘制一条与横轴平行的固定成本线F。
3、以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绘制变动成本线V。
4、以坐标原点0(0,0)为起点,以单位为斜率,绘制销售收入线S。
(2)基本的本量利图表达的意义
1、固定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成本值,它不因产量增减而变动。
2、变动成本线与固定成本线之间的距离为变动成本,它随产量而成正比例变化。
3、变动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总成本,它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
4、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P),是盈亏临界点。它在横轴上对应的销售量是250件,表明企业在此销售量下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既没有利润,也不发生亏损。在此基础上,增加销售量,销售收入超过总成本,S和V的距离为利润值,形成利润区;反之,形成亏损区。
图1中的销售量(横轴)不仅可以使用实物量,也可以使用金额来表示,其编制方法与上面介绍的大体相同。通常,这种图画成正方形,见图2。
在绘制时,销售收入线S为从原点出发的对角线,其斜率为1;变动成本线V从点(0,固定成本值)出发,剩余为变动成本率。这种图不仅用于单一产品,还可用于多种产品的情况,只不过需要计算加权平均的变动成本率。
2、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
这种图绘制的特点,是先画变动成本线V,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画一条与变动成本线V平行的总成本线T。其他部分,绘制方法与基本的本量利图相同。
这种图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表示边际贡献的数值。企业的销售收入S随销售量成正比例增长。这些销售收入首先用于弥补产品自身的变动成本,剩余的是边际贡献即SOV围成的区域。边际贡献随销量增加而扩大,当其达到固定成本值时(到达P点),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状态;当边际贡献超过固定成本后,企业进入盈利状态。
本量利图的评价[1]
尽管本量利分析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管理工具,但由于本量利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所以其应用势必有一定的局限性。
1.对总成本,尤其是半变动成本的划分不是很准确。
2.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随着产销量突破一定的范围,固定成本会呈阶梯状变化,而变动成本往往受经营规模和生产率的影响,呈曲线变化。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要素价格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所以总成本与销售收入不会总是呈线性变化关系。
3.影响企业成本和收入的因素不只是产销量,还有劳动生产率、市场情况等其他因素。
4.不论企业实现预测、计划的多好,实际的产量与销量完全相同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5.产品的销售价格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对多品种生产企业来说,产品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本量利分析的应用。
因此,本量利分析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只能用于短期的计划与决策,其分析结果也不是十分精确,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不能代替管理者的判断与经验。
- ↑ 王业可.第十三章 本量利分析与短期经营决策.《会计学》
评论(共3条)
现将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部分做了修改,现在图3的位置原文如下,若修改不妥可以将原文粘贴回去:
图3是根据以下资料绘制的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
某企业每月固定成本1000元,生产一种产品,单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6元,本月计算销售500件,问预期利润是多少?
期待你在条目中完善整个实例分析及参考出处
“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部分的插图,即文中的第三张图(以下称图3),其横坐标应为“销售量(件)”,而不是“销售量(元)”,如果单位是“元”的话,横坐标就变成了“销售额(元)”,那么整个边际贡献式的本量利图便不再与基本的本量利图相同,而是以“方形本量利图”为蓝本了。加上图3中的销售收入线S,怎么看怎么像对角线,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总之图3画的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