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有效劳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有效劳动 (useful labor)

目录

什么是有效劳动

  有效劳动是指劳动者从事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付出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这种预期目的多指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按有效劳动进行分类的意义[1]

  按有效劳动进行分配的意义则在于促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按社会需要组织生产,节约劳动的间,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但是,对于因生产条件差异产生的非劳动因素带来的收益,应加强税收和立法,如征收资源税,把由资源丰度不同带来的级差收益收归国有,规定不同的国有资产使用付费标准,国家依照不同的资金利润率参与企业税后盈利的分配,等等。因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对于等劳交换关系的偏离,应以保证劳动者对生产条PF占有关系的平等和劳动平等为限。如果对非劳因素不加限制,就会破坏这种基本的平等关系,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

影响按有效劳动进行分配的因素[1]

  一是经营因素。

  这里是指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专门对生产进行的谋划、决策、应变等。它不增加企业的活劳动量,但能沟通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影响企业劳动转化和实现为社会必要劳动量。

  二是市场供求和价格因素。

  它能影响企业劳动的实现程度。当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时,企业提供的劳动就会全部实现,反之,只能部分实现或不能实现。当市场价格看好时,企业劳动就表现为以价格计算的较大的价值量:反之,则表现为较小的价值量。

  三是生产条件因素。

  价值量是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它在量的决定上以劳动为基础,但又同生产条件有关。在优劣不等的生产条件下,耗费同等的劳动,其产品价值也有量的差异。

增加有效劳动投入的政策[2]

  有效劳动的增长是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投入增加土个百分点就可使产出增加0.7%,换句话说,要使产出每年增长l%,劳动投入必须增加1.4%。目前,我国就业人数并不能代表有效劳动的投入量,要增加有效劳动供给必须对劳动制度进行改革,具体设想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 把固定用工制一律改为合同工制。

  3. 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按劳付酬的分配规则,打破大锅饭,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4.建立严格的劳动奖惩制度。

  5.在扶植农业中的分工和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的同时,促进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将大量剩余劳动转化为有效劳动供给。

  6.普及教育事业,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投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1.0 1.1 俞启义,隋文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 李任初,邹柏松,曾志文.宏观经济分析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01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泡芙小姐,123,Yixi,Lin,Tracy,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有效劳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