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政府规模是指以职能和权力配置为基础,按照一定组织原则所组成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之总和。
政府规模分为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 ,前者是由政府职能、政府权力等无形要素构成的规模,后者是指政府机构、公务人员、政府支出、公共事务等有形要素构成的规模。政府规模对服务业比重的影响究竟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对经济增长有利,在理论上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LaPortetal,1999)。政府规模越大,一般说来其控制的经济资源越多,这意味着它更容易渗透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对于市场具有更强的干预和控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市场运行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帮助缓解各种市场失灵问题,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的运行需要将资源从生产性部门转移到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的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税收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扭曲,政府也可能错误地介入和干涉市场,这些都有可能使得政府规模过大,阻碍经济增长(Barro,1991)。
内在规模表现为政府职能和权力的范围、结构,即职能规模和权力规模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所承担的职责和所负有的功能,它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项基本职能。政府职能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数量及这些事务的复杂程度,表现为政府四项基本职能的数量、复杂程度以及结构上的集中或分散行政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法机关授予行政机关行使的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是实现行政职能的依托。政府权力规模指行政权力在整个公共权力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份量。从理论上讲,它的大小取决于国家政治体制对公共权力在行政体系中的配置。
政府外在规模一般从三个方面考察:包括政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数量以及行政经费支配与消耗的数量,即行政机构规模、行政人员规模、行政费用规模。行政机构规模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而设置的各类政府机构的数量和结构。纵向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从最高层到最基层的层级数量和机构内部的上下层次:横向表现为一级政府的管理幅度和设置的工作部门的数量。行政人员规模指政府机构内二l 作人员的总数,它是政府规模的重要内容.主要从岗位数、领导职数、行政人员总数三个方面去衡量。
政府规模的类型[1]
有关政府规模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西方传统政府规模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政府一市场”二元格局基础上的。因此,传统政府规模理论对政府规模的探讨通常是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与标准对政府规模进行的论述,认为正确界定了二者的关系,也就界定了政府规模。
(一)守夜型政府——小政府论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守夜型政府——小政府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干预经济。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处于完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的规模狭小而分散,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能有效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并引导微观经济主体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这样,政府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因此,政府采取一种消极放任的态度,尽量避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其核心主张是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其主要职责是扮演“守夜人”角色,让市场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竞争的状态。
(二)干预型政府——大政府
论大政府理论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事务的全面干预与管理。20世纪3O至70年代.市场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已无法有效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由此暴露出来.市场失灵开始显现,人们不再相信市场的力量.转而投向政府“凯恩斯主义”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此时干预型政府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政府规模理论登上历史的舞台干预型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应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干预作用。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凯恩斯。凯恩斯提出要全面增强国家的作用.通过有意识的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指导社会消费倾向,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和社会总就业水平.实现国家对公共经济活动的宏观指导并推动其健康发展在这段时期,干预型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把西方各国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因此也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认同。但是,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无限扩大政府规模和权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官僚机构的庞大和低效以及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
(三)协调型政府——合理政府论
合理政府论就是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合适的度,既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能全面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职能。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长期执行国家干预政策的西方国家陷入了“滞胀”,西方国家出现了“政府失灵”的现象,如无法解释的高通货、高失业并存的所谓的“滞胀”问题等。凯恩斯主义陷入两难选择,因此出现了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 童秀梅,杨发坤.合理政府规模理念及其对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启示[J]《行政与法》.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