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5个条目

拇指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拇指文化

  拇指文化是指日益发展的手机信息交流手段主要靠人们用拇指在手机上完成,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拇指文化。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传情达意最快捷的方式之一,被视为继报纸、书籍、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拇指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也引起了诸多问题,当政府部门将它纳入主流文化之列的时候,各种问题也逐步纳入解决的轨道。

拇指文化出现原因

  手机已经成了广大市民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随之而来的短信文化也被人们称为“拇指文化”,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有空发短信给我!”这是如今“拇指文化”时代司空见惯的一句话,发手机短信已成为青年人时下最为流行的沟通方式。

  据统计,平均每天超过3亿条短信在中国传送。越来越多的“拇指文化”追随者认为:有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打个电话没有必要,倒不如发个短信来得实在。并且发短信不受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约。一位短信迷认为:短信比较含蓄,有些在电话里不便表达、当面又开不了口的话,通过短信就能传达。而且大小节日期间朋友相互间的祝福,得以真诚的传递。更有种类多多的幽默短信,搞笑图片可以在短信迷之间频繁交换。手机短信就是一种沟通的介质,早已融为生活的一部分。

  大部分人认为收、发短信本身是一种享受。当收到朋友发来的问候短信时,就会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感到幸福的存在。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总感觉空荡荡的。有了短信就可以随时随地和父母、朋友联系,维系着亲情和友情。如今的短信类别非常多,有道歉、祝福、勉励、庆贺、问候、幽默、生日、节日,当压力大的时候,有时读到一些励志和鼓劲的短信,就能精神大振;读到幽默的短信,也能减减压。

拇指文化出现背景

  (1)短信业催生拇指文化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电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没有人预料,当初这项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接下来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中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业务,短短数年,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转变。二000年始,中国短信业务步入快车道,六年增长三百倍,2006年达到三千亿条,以最低资费每条零点一元计算,收入超三百亿元。短信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彩信、IVR、WAP等业务随着多媒体手机的普及,同样高速发展。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报、手机博客、手机移动书城、手机QQ手机电视蓬勃兴起,“手机阅读”蔚然成风。

  由通信运营商支持背景的“e拇指文学艺术”此类内容供应商应运而生。发端于“全球通”短信文学赛事的“e拇指文学艺术网”,于2006年8月建起集手机上网、短信、彩信为一体的平台,形成“手机文联”、“拇指日志”等核心产品,并融“拇指论坛”、“在线交友”“信报段子”等娱乐性功能。

  (2)拇指文化唤醒拇指功能

  年轻人使用手机,其实已经不只是利用它来通话,而是享受一种史无前例的,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情趣。他们是玩电玩成长的世代,不发一言按动键盘,就是最大的乐趣,于是“拇指族”诞生了。

  手机设计人猛然发现,年轻人喜爱的手机,是能使手掌感觉舒适,拇指活动自由的设计。人类学者也发现,过去被人认为又粗又短,缺乏创造力的拇指,在这个电玩时代,竟然变得粗壮有力,反应神速的多面手。如果说,是拇指开创了电玩时代,手机也开拓了崭新的拇指文化。发明用十根指头打键盘的西方人,不得不承认,过去他们是低估了拇指的能耐。拇指文化出现之后,人们开始改变过去对拇指的偏见。比如,英文的“thumb”,原本是说拇指“笨手笨脚”(all thumbs)的,如今却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因为它协助人们可以一手拿手机,同时只用其中一根拇指,就可以拨手机号码,发出信息。由于拇指的快而有力,人们按键盘的速度,几乎可媲美用口说话,使电话不单可听、可读,还可看。

  有专家作过试验,日本的新人类,用拇指10分钟便可轻易输入350次键,这正是日本文字键盘输入三级考试的合格标准。由于拇指文化的崛起,就有很多年轻人,情愿舍弃嘴巴,而普遍用拇指来“讲”电话了。

新新人类的拇指文化

  这是哑巴都可以用电话的时代,也是电话升级为手机的时代。在日本街头,随时可以看见这种景象:年轻人边走路边全神贯注其手机,还不断用大拇指按键盘,但很少自言自语。日本称这类人为“拇指族”,是新新人类的一种。

  日本年轻人几乎已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这也将促进了新潮流的到来。

拇指文化时尚潮流象征

  手机成了日本人的最爱。2001年3月统计,日本有6528万人拥有手机,相当于全人口的46.85%,年轻人的拥有率更高达90%,真是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显然,这是随身听之后,日本最热的消费现象。

  小巧轻便,机能还可以媲美掌上电脑,这是手机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年轻人趋之若鹜,更因为它是时尚潮流象征。

  手机出现的初期,它依然还是人们一般的对话工具。时间是金钱,情报是先机,因此商人、执行人员,都视它为方便的联络工具。但是,新人类却把它当交友、娱乐,甚至是治疗孤独的工具。如今,年轻人已经到达手上不能片刻没有它的上瘾状态。

  日本人重礼仪,外表不爱管闲事,却对周遭环境异常敏感,任何额外声响动作,都被视为是破坏氛围的举动。在客厅或车厢内对着电话高谈阔论,固然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行为;“自言自语”,同样被认为是难以忍受的骚扰。行动电话出现的同时,东京等大城市的电铁车辆,车厢内便出现劝阻乘客勿使用手机的告示。

  日本年轻人如今以手代口,享受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情趣。

拇指文化发展历程

  (1)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转变

  对于手机在国内的普及情况,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高级编辑、首届中国手机文化盛典主体活动总导演王冼平用了一个形象的对比:“中国的手机用户是6.8亿,而央视春晚在收视率最高时段的收看人群是1亿多,可见,手机已经成为最大的传播平台。手机文化也不再是停留在几年前的亚文化概念,而是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主流文化。” 同样认为手机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秦耕教授,用了一个纵向的对比例子。他说:“当年贾平凹的小说《废都》出版,许多人因为书中有诸多‘小段子’’而竞相购买乃至一时‘洛阳纸贵’,如今多半不会再发生这个情况,是因为大家的手机早就习惯接收和存储‘段子’笑话了。”手机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也带来了民俗文化的改变。与会专家指出:“中国人逢年过节有问候亲朋好友的传统习俗,以前是通过信件、贺年卡等问候,如今基本上被短信取代了。”

  拇指文化的普及

  随着手机迅速普及,手机文化及其不断开拓延展的内容产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形态。2009年8月,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主办的2009首届中国手机文化盛典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各专家学者也在手机文化高峰论坛上纷纷为“大拇指文化”搭脉。

  (2)从科技商机到文化商机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机型被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功能得到开发,作为科技成果的手机拥有的无限商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由科技商机延展出的手机文化商机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冯小刚的电影《手机》取得高票房,离不开电影的创意,更离不开人们对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心领神会”。此外,手机摄影、手机音乐、手机文学、手机报、手机电视剧等一系列新兴手机文化样式也逐渐成熟,被人们接受。有专家表示,手机本身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在社会交际与情感沟通中,手机在成为人们记录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活点滴的载体同时,由手机引发的千家万户的故事更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

  (3)从“灰色”到“绿色”文化的要求

  “大拇指文化”的大众性和方便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大量手机号码以非合理的方式被“倒卖”掉,无数垃圾广告短信和垃圾广告电话充斥其间,让许多手机用户不堪其扰。此外,当手机成为节日问候等民俗传承的新载体的同时,为图省事而发的大量雷同的“群发短信”或者“转发短信”,也间接“省”掉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情感。这些也渐渐成为手机文化的“灰色”地带,因此,各专家学者建立营造手机的绿色文化

  绿色文化离不开礼仪,手机也可以成为一个全新的绿色窗口,通过手机特有的“大拇指文化”,让未来的世界跷起大拇指来肯定中华文明。

拇指文化负面问题

  (1)产生手机依赖

  “平时明知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会时不时地翻出手机看一下。”南开大学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73.2%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调查者指出,“拇指文化”促成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手机依赖”的表现随处可见: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查看等等。 曾有心理专家将手机依赖视为一种具有典型症状的心理疾病,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南开大学学生课题组认为,“手机依赖”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疾病。这份调查还显示,那些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好交际的大学生,对手机和短信的依赖程度反而更高,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其个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

  (2)垃圾短信影响生活

  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骚扰短信,包括无聊、黄色、恶意等骚扰信息,影响人的生活情绪;第二个就是电视上的短信投票等商业短信参与活动,容易让人意外损失话费。

  (3)制造假信息

  “拇指文化”总体上主流健康,但虚假信息、商业诈骗、流言蜚语、庸俗图文等不良短信时有泛滥,频频骗人、坑人、扰人,甚至害人。2007年,谣言短信致使海南香蕉大量滞销,价格暴跌,损失数亿元。南昌“艾滋牙签”“太湖水致癌物超标”等短信,均引起当地一时恐慌,不良短信已成为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公害。

拇指文化管理措施

  净化手机语言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守文明规范的氛围,仅靠“软约束”来净化“拇指文明”还是不够的,还需创建优良的法制环境,挥出法律利剑,斩断虚假短信的链条。

  美国除有行业行为准则外,2004年开始实施适用于电子邮件、移动短信的《反垃圾邮件法》,违法者最多可被判5年监禁和课以最高600万美元罚金。私人间发送“黄色笑话”类短信,也要冒被起诉的危险。日本自2002年7月实施《特定电子邮件法》,主要是限制以广告和宣传为目的的手机短信,严禁未经收信人同意的发信行为。法国在制定严格的手机市场管理法之外,还建立完整的手机犯罪管理体制,依靠群众举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打击非法短信。

  在中国,2007年9月,中央文明办和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手机短信文明公约》,旨在正确引导日益流行又问题突出的“拇指文化”。短信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也考验着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及应对能力。一方面,“拇指文明”在全社会需要倡导,另一方面,媒介、运营部门更有责任进行信息监管及过滤,不能唯利“放行”。除公约自律外,还需要行业立法,在手机短信文明公约之上,更悬着一条不文明者望而生畏的“高压线”。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拇指文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