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目录 |
扎根理论是指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是由两位社会学者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于1967年在其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首先提出的,其方法形成与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思想有关: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二是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应是1964年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研究有关于临终照护机构的研究(study of dying in healthin stitution)所发展出来,并于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正式出现了扎根理论一词。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研究者大部分关心是从理论去考验假设。大部分的社会学者在方法上关心的是,真实的事实能如何被获取,以及理论能如何更严谨的被考验。(Glaser&Strauss,1967:1)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所流行的缺乏充裕经验性数据的巨型理论,以及只有变量分析的经验性研究所做的一种反击。前述二种趋势对于Glaser与Strauss两位学者而言,将使得社会学缺乏理论;不断检验他人的理论,尤其社会学大师的理论,而无法产生足以解释新兴变化,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理论。此外,社会学研究方式的两极化(巨型理论与贴近社会现实之经验性研究)势必加剧理论与资料间的鸿沟,这些一直到目前仍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徐宗国,1994)。
扎根理论的内涵随着Strauss不同的观点约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内容分别如下(王敏顺,1995):
1、Glaser与Strauss(1967)初创阶段:
Glaser与Strauss初步认为扎根理论只是一种归纳的研究方法,主旨在发展建构理论而不是在于验证上,并且强调研究目的、科学性及现象之间的互动。
2、Strauss(1987)完构阶段:
Strauss于此揭示扎根理论研究法的重要观点,进而完成此方法的研究架构与程序,其主要论点如下:
(1)改变前阶段所提扎根理论归类为「归纳理论」的观念及说法,详述扎根理论的基本假设如何建构理论,并认定每个研究阶段的假设都是暂时性。其对于此法在质化分析时的假设如下:,每一种不同的数据(访谈、会议笔记、田野观察、其它文件如日志与信件、问卷、统计、调查等等)都提供社会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当作量化资料分析和质化分析者的搜集资料之比较时,质化分析方法的数据是较原始的。其需经由社会科学共同体被发展与传送的更广、更明显。需要有效率的理论在不同位阶之通则化,并奠基于资料的质化分析。没有扎根于资料的理论将是空论且无效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这意谓概念化细密的理论于社会现象研究的描述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当没有固定迅速的规则以统辖质化分析,给予多样性的社会情境,研究计划个别研究型态,和未期望的的偶然性影响此研究,其可能展示一般指导方针和规则指出有效的分析。
此指导方针对于研究者可用于广泛的学科(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科学心理学公共健康养育和教育)及不受注意的传统或理论的取向,就如其深信可藉由质化分析资料更进一步的研究。此分析方法可能被用于研究者较宽广的社会科学意念或较为人为学者说法之社会研究。
研究是基础性的工作任务,于实质的和概念的方面,由研究者所建立。发展使用和教导质化分析能被促进思考分析研究工作组织和行为的特别性。如此,吾人的研究工作能被应用于研究方法的改良上。
总而言之,其主张扎根理论乃为质化分析里的一种作法取向,属于方法,其重视分析数据而不在于搜集数据。
(2)其服膺于符号互动论者的观念,并认为实用主义乃扎根理论的重要学术渊源,实用主义强调行动在产生问题的情境中解决之道,并视现实现象是彼此互动的及重视研究的过程,即考虑时间因素之下,强调研究过程中有不同阶段及不同阶段所因应的研究方式。
(3)强调充分的利用数据及个人的经验性资料,并未完全摒除个人的研究经验,并指出现有文献的有限性和研究者辨别力的重要性
(4)对于科学研究的看法,应可容许研究过程中的变通方式,及研究方法不具神圣性的,而在研究的互动过程中应可被修正的
(5)认为田野研究是一种不断的来回互动搜集的资料,即译码分析登录反复的进行,并采系统化的验证以建构理论,其不同于一般量化或实证研究的单一线性方向式的研究形式。
3.Strauss与Corbin(1990)弹性阶段:
本阶段主旨在强调弹性原则的重要性及理论的建构来自行动、妥协的结果,其重要论点如下:
扎根理论乃是一种过程,即从事有意识、有目标的行动过程,它具有积极活动的角色。而研究并不是由建立假说,搜集资料到验证假说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不断的来回相互影响及比较的过程。保有方法论的弹性,而在方法学上采取一些妥协的策略以建构理论。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2、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3、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
(1)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灵活运用文献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6、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2)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3)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Corbin,1994:278),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4)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
(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
(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
(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
(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trauss,1987:29)。
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登录的同时应该经常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这是一种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对资料中出现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写作的方式逐步深化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这一轮登录的主要目的是开放对资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释都是初步的、未定的。研究者主要关心的不是手头这个文本里有什么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进行。
在进行开放式登录时,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
①对资料进行仔细的登录,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登录越细致越好,直到饱和;如果发现了新的码号,应该在下一轮进一步收集原始资料。
②注意寻找当事人使用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能够作为码号的原话。
③给每一个码号进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当事人的原话,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不要担心这个命名现在是否合适。
④在对资料进行逐行分析时,就有关的词语、短语、句子、行动、意义和事件等询问具体的问题,如:这些资料与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事件可以产生什么类属?这些资料具体提供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
⑤迅速地对一些与资料有关的概念的维度进行分析,这些维度应该可以唤起进行比较的案例;如果没有产生案例,应该马上寻找。
⑥注意列出来的登录范式中的有关条目。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二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或轴心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在轴心登录中,研究者每一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具体。在对概念类属进行关联性分析时,研究者不仅要考虑到这些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探寻表达这些概念类属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将他们的言语放到当时的语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分辨其中什么是主要类属,什么是次要类属。这些不同级别的类属被辨别出来以后,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连结起来。当所有的主从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为了发现目前这些分析方式是否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还可以在对各种类属关系进行探讨以后,建立一个以行动取向或互动取向为指导的理论建构雏形。这种理论雏形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处理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面,其理论基础是当事人的实践理性。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或选择式登录)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就像是一个鱼网的拉线,核心类属可以把所有其他的类属患成一个整体拎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归纳起来,核心类属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核心类属必须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类属都更加集中,与最大数量的类属之间存在意义关联,最有实力成为资料的核心。2)核心类属必须频繁地出现在资料中,或者说那些表现这个类属的指标必须最大频度地出现在资料中;它应该表现的是一个在资料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稳定的现象。3)核心类属应该很容易地与其他类属发生关联,这些关联不应该是强迫的,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而且相互之间的关联内容非常丰富。4)在实质性理论中一个核心类属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理论;在发展成为一个形式理论之前,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仔细的审查,在尽可能多的实质理论领域进行检测。5)随着核心类属被分析出来,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往前发展出来了。6)由于不断地对核心类属在维度、属性、条件、后果和策略等进行登录,因此其下属类属可能变得十分丰富和复杂,寻找内部变异是扎根理论的一个特点。
在核心登录阶段,研究者应该经常问:“这个(些)概念类属可以在什么概括层面上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分析类属?在这些概念类属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将这些概念类属串起来,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构架?”这个时期研究者写的备忘录应该更加集中,针对核心类属的理论整合密度进行分析,目的是对理论进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论的饱和和完整性。核心类属被找到以后,可以为下一步进行理论抽样和资料收集提供方向。
1、在实地工作时,研究者每天须面对大量的新资料,通常只允许研究者发展「概念」,很难真正达到一种「理论」的地步。
2、同时扎根理论方法中非学术性之预备工作须耗去大部份的时间也是值得商榷。
3、质化研究者很容易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资料搜集」与「理论分析」的工作维持高度的互动关系,两阶段的处理方式经常会变成一种主观解释现实、“事后诸葛亮”的尴尬。
4、扎根理论的方法使得研究者须出入游走于现象场中无数次,然而,扎根理论却似乎忽略了实地研究之不易。
内容实用,若是能加上参考文献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