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所罗门悖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所罗门悖论(Solomon’s paradox)

目录

什么是所罗门悖论

  所罗门悖论指的是以下悖论:善于为他人决策提建议,自己决策却做不好[1]

  由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提出。这里的所罗门,是指3000年前统治以色列的所罗门国王。他以聪明睿智著称,善于给别人提建议;而且别人听从建议执行,效果很好。

所罗门悖论的相关研究[1]

  前人关于所罗门悖论的洞察,无论是经验总结,还是哲学思辨,都是一种抽象,如果不能具体化,和生活的案例结合在一起,就很难识别,更谈不上运用。

  我们先来看心理学家格罗斯曼的相关实验。他们找到两组实验参与者,第一组思考自身问题,第二组思考他人问题。

  第一组要想象,伴侣不忠,并且与自身最好朋友发生越轨行为。第二组想象,朋友伴侣对朋友不忠,与朋友的最好朋友发生越轨行为。

  然后,格罗斯曼设计问卷评分系统,测试实验参与者面对事情时表现出的智慧水平。这些测试包括以下问题:

  ①你是不是需要关于这件事更多的信息?

  ②你是不是需要了解一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③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妥协的可能性?考虑一下对方的看法?

  ④你处理这件事之后,未来会发生什么,你能不能想象几种不同的可能性?

  智慧在现代心理学中界定为明智地推理。意即,有智慧不在于智商有多高、计算能力有多强,即便有一定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处事和决策能力较高,尤其是面临复杂矛盾情境。

  格罗斯曼问卷中的提问,并非随意设计,而是体现出智慧的不同侧面。

  问题①、②体现的是谦虚。有智慧的人,能够认知到自身的知识局限,注重收集充分的决策信息,而不是马上冲动地下结论。

  问题③体现的是权衡。能够超越自我换位思考别人的视角,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兼顾别人的利益,统筹之后再决策。

  问题④体现的是灵活性。不是只有一个方案,而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寻求多种不同质的解决方案,从中择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参与者在思考他人问题时,比在思考自身问题时体现出更高的智慧水平。事实上,思考自身问题时,很多人愤怒之下,表示马上分手,根本不考虑上述问题。

  有智慧的人,经过统筹思考后,最后可能仍然决定分手,但这和觉得自己被戴绿帽、一怒之下分手,在决策水平上有高下之分。

  我们再来看格罗斯曼的另一个实验,以心率变异性为指标,要求实验参与者思考关于澳大利亚人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本实验也是分成两组,第一组是自我沉浸组,第二组是自我抽离组。

  第一组要求参与者将自我融入到情境中,尽量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第二组要求参与者将自我从情境中抽离出来,尽量使用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用心电图设备测量参与者的心率变异性,意即: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自我抽离组相比自我沉浸组,心率变异性相对更大一些,体现出更高的智慧水平与更低的归因偏差

  研究者认为,旁观者视角可以充分调动大脑中的“执行环路”,增加个体的心率变异性与执行功能,从而促进智慧水平。

  诸如此类,如果能积累更多关于所罗门悖论的案例,理解其细节,就更容易识别出所罗门悖论,再针对性应对。

所罗门悖论产生的原因[1]

  心理学家格罗斯曼做了一个综合研究,回顾各个研究者关于智慧水平的研究。

  例如,有一个研究是,让受试者记日记,随时记录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都是怎么决策。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在一天之内,有时候很有智慧,有时候却很没有智慧。

  例如,有一个研究发现,智慧跟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相关性更高一些的是年龄。年龄大的人,可能因为见识更广,更善于权衡,相对更有智慧。

  综合这些研究,心理学家格罗斯曼发现,人的智慧和情境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某时、某地、某方面可能表现出较高智慧,但在彼时、彼地、彼方面可能表现出较低智慧。

  例如,所罗门悖论体现的也是智慧水平的情境差距,为自己做决策时智慧水平更容易降低,为别人提建议智慧水平表现更好。

  不同情境下,影响智慧水平因素不同。就所罗门悖论的情境而言,是因为我们在为自己做决策时,自我会有较多干扰因素。

  例如,过度自信。在放弃中,提到,美国大学理事会,曾经对100万名高中生进行过一次大型调查,结果有70%的学生把自己的领导能力评定为“中上等”。

  例如,确认偏误。我们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容易注意符合证据,有意无意忽视不符合证据。

  例如,聚焦错觉。我们容易过于关注事物某一方面而导致评估失准,错判普遍性、重要性等,从而陷入隧道视野,产生前提性的错误。

  诸如此类,既便我们掌握不少决策方法,也会因为受到干扰,而无法做到明智地推理。

  我们思考别人问题,天然是采用旁观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虽然也会受到干扰,但影响相对较少,明智推理的概率就会提高。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境,要提高决策能力和智慧水平,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刻意练习

  事实上,就算是具体明确的技能,也需要经过大量练习。例如,投篮如果归纳方法,其实并不复杂,但为了达到一流篮球运动员水平,乔丹每日练习投篮会超过1000次。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像智慧这种高层次、高水平认知能力,需要多少练习量。有些人自主性较低,不够独立,很少决策并承担决策责任,智慧水平较低不难想象。

  前述提到,年龄与智慧水平相关性较大,年龄更大,智慧水平相对更高。这与练习次数有关,通常来说,年龄越大,经历事件越多,决策练习越多。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如果一个人逃避决策,或者决策时凭本能,而不是刻意练习各种决策方法,或者决策后不注意复盘反思,年龄再大智慧水平也高不到哪,甚至会成为老糊涂。

  诸如此类,如果我们能准确归因,就不难想到应对所罗门悖论之法。

所罗门悖论的应对策略

  在不同情境下提升决策能力,有不同方法。就应对所罗门悖论而言,也有针对性的方法。

  比如说,借助外部视角。

  既然有所罗门悖论,我们自己在做决策时,可以寻找可信度高的朋友或者专业人士,让他们提供决策建议,再与我们自身的解决方案对比,最后再统筹决策。

  这种做法是借助外部视角,其本质是用所罗门悖论应对所罗门悖论,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味。

  比如说,切换外部视角。

  格罗斯曼等人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创新性地将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Ethan Kross)等人关于 “自我抽离”(self-distance)的研究应用其中。自我抽离,即个体能够超越自我中心,将自己视为“客体”(object),增强“适应性反省”(adaptive self-reflection),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身问题[2]

  应对所罗门悖论,格罗斯曼建议,虽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我们要“想象”发生在别人身上。这是反事实推理,用第三人称视角看自己,正是前述实验提到的“自我抽离”。

  这种切换能力很重要。智慧水平高的人,即便没有别人辅助,也能像多重人格的人一样,进行视角切换、思维切换。

  除第三人称视角外,还可以考虑以教为学视角,想象自己是一个老师,正在教授自己如何应对当前事件,这同样也能激发出更高水平的智慧。

  比如说,拉开时空距离。

  类似于10/10/10法则,想象成是10个月、10年后发生的事,制造时间上的距离。同样,也可以想象成是发生在别的地方,例如发达地区、发达城市,制造空间上的距离。

  诸如此类,目的都是跳出自我中心视角,避免过于狭隘或者受偏见所干扰。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说不考虑自己的感受、直觉,而是兼顾两者后再统筹决策。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Grossmann I , Kross E . Exploring Solomon\"s Paradox: Self-Distancing Eliminates the Self-Other Asymmetry in Wise Reasoning About Close Relationship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25(8):1571-1580
  2.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5-1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所罗门悖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