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反事实推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目录

什么是反事实推理

  反事实推理,是指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否定而重新表征,以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反事实推理非常普遍,其典型表现为:“如果当时……,就会(不会)……”。

  反事实推理在头脑中是以条件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前提和结果两个部分。以往对反事实推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后来研究者逐渐关注幼儿反事实推理的发生和发展特点,以及反事实推理同心理理论、假装等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反事实推理来解释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也有研究者从反事实推理入手研究幼儿的因果推理能力。可见,反事实推理的发展同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对反事实推理的深入研究,不仅能掌握幼儿这一能力的发展趋势,为幼儿的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教育提供依据,也为探讨幼儿其他心理能力(如心理理论、情绪理解、道德推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1]

反事实推理的分类

  当前对幼儿反事实推理的考察主要有两种角度,一种为结果反事实推理,要求幼儿根据给定的、与事实相反的前提对结果做出反事实推断。结果反事实推理任务容易测查和记分,是测查反事实推理最基本的形式,多数研究都采用这种范式。另一种为前提反事实推理,又称向后的反事实推理,要求幼儿对产生一定结果的前提做出反事实推断,可以促使被试尽可能想出更多导致某一结果的反事实前提。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所基于的思维方向是相对的,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幼儿反事实推理的能力。

  根据推理的结构,反事实推理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1)加法式:是指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情的结果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推理。例如,一个学生对没有通过考试这一事件进行反事实推理,加法式为“如果我请了辅导老师,就不会不及格了”。在这一假设命题中,前提实际上没有发生,而是后来反思时加上去的。

  (2)减法式:与加法式相反,是指假设某个已经发生的前提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事实的结果进行重构。例如,“如果我在考试之前不沉迷于游戏,就不会不及格了”。

  根据推理的方向,可以将反事实推理划分为上行反事实推理和下行反事实推理。

  (1)上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上行假设,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事件,假设满足某种条件可能会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我学习再努力一些的话,就可以得满分了”。

  (2)下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下行假设,指假设出现比事实更坏的结果。例如,“要不是考试之前认真准备,我恐怕考得更差了”。[2]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陈会昌, 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年
  2. 王晶, 肖兴荣, 陈英和, 幼儿前提反事实推理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年第4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nonameh.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反事实推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