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失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编辑]
什么是总量失衡[1]
总量失衡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相等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即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
[编辑]
总量失衡的原因[2]
1.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可以导致买卖分离、供需脱节的一般条件外。
2.由于政企不分,投资约束机制不力,政府部门或企业在单纯追求高增长率的动机驱使下,争上项目,乱铺基建摊子,从而出现持续的投资饥渴。又由于财政约束软化和货币发行、信贷规模不能受到严格控制,投资饥渴便会转化为投资膨胀,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3.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较慢,企业缺乏活力的状况一时难以扭转,使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资源浪费大,产出能力低,从而影响到供给量的增加,使总供给满足不了总需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
[编辑]
总量失衡的形式[2]
[编辑]
- 表现形式:一是总需求绝对不足,造成总供给相对过剩;二是总供给绝对过剩,造成总需求相对不足。这两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第一种情况,即在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正常发挥的状态下,由于需求的绝对不足,造成供给相对过剩,从而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 不利后果:一是由于供给大于需求,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因而造成产品积压,进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不得不减产或停产。或者企业为了生存,破迫降价销售,造成盈利减少,甚至发生亏损。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严重者可以导致企业破产。二是由于企业生产缩减甚至倒闭,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就业水平必然下降,一部分劳动者将会丧失就业机会,社会失业率将会上升。同时,由于企业不景气,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也会下降。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三是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由于供大于求,生产被迫缩减,社会经济发展将出现停滞现象。经济增长率或者降低,或者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出现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属于这种情形,一旦危机发生,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于停滞和萧条之中。造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可能性存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之中。
- 解决方法:当生产的扩大和需求的扩大不能同步发展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状态。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失衡状态出现时,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就在于采取措施刺激需求的增加,或者限制供给的增长。一般说来,在需求绝对不足,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主要还应当刺激需求的增加,例如鼓励投资、刺激消费、扩大财政支出、放松银根等。
[编辑]
- 表现形式:一是总供给绝对不足,造成总需求相对过剩;二是总需求绝对过剩,造成总供给相对不足。这两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第二种情况,即在社会生产正常发展,供给相对平衡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绝对过剩,造成供给的相对不足,从而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需求膨胀”。
- 不利后果:一是,由于经济处于过热状态,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削弱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由于盲目投资、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下降。三是,由于经济过热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机制,最终必然导致由热变冷,使国民经济出现超常波动。四是,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价格持续上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就使价格信号发生扭曲,无法正常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五是,由于求大于供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 解决方法: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失衡状态出现时,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就在于采取措施抑制需求,或者增加供给总量。一般来说,在需求膨胀的情况下,政府主要应当抑制需求,如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强化财政和信贷约束,抽紧银根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