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融资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定增融资即通过二级市场渠道对新兴行业的发展和扩张形成助力,大大推动了新兴行业有潜力的企业的崛起。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融资方式也由配股等逐渐转向定向增发,定向增发得以发展并出现高潮。定向增发相对于公开发行和配股从06年起有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融资方式。由于定向增发自身的优势大于其劣势,加上政策的指引和鼓励,定向增发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2007年8月之后定向增发的公司数量相比于之前有所减少,对此本文有如下解释:一方面,是监管层对股市健康运行的考虑。股市处于牛市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好的表现,并且可以持续的增长,是股本的理性增长或自我控制。上市公司可能选择在价格低位时进行定向增发,这样可以使得公司的股本有所扩张,由于我国制度尚未完善,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定向增发过程中的资产评估可能存在偏差以及暗箱操作等问题相继发生,股本的扩张会对公司的业绩有所影响,会使得公司业绩摊薄,相对于其所投入的优质资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大,造成公司每股收益的有所下降。市场股本的扩张最终使得牛市失去好的业绩支撑,监管层基于此会对定向增发的监管和审核更加严格,这样定向增发的公司可能会有所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机构投资者转向网上网下公开认购。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发行时,中小投资者购买公开发行的股票较少,机构投资者大都选择网上网下公开认购,因为选择公开发行的时机大多是在股价高位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由于定向增发限售期的限制,为避免股票流通后股价的下跌,机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公开认购而非定向增发的方式认购,这使得公司可能会选择公开发行的方式。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小,使得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项目的收益情况更加了解,可以根据此预期,利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选择时机对股票进行买卖。同时,证监会定向增发竞价泪L制的使用,使得定向增发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运行起来更加困难,使得定向增发的获利空间减少,认购者也不太有意愿通过定向增发认购股票,促使机构投资者转向风险较小的公开认购方式认购股票,这样,上市公司会选择公开发行方式发行股票。
我国定增融资存在的问题[1]
- 1.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对象大多是公司的股东或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认购,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这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借机向大股东等特定投资者进行利益输送。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口前二十个交易口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但对于基准口的确定,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公司可以通过对基准口的选择操纵定向增发的价格。如驰宏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新股,就是通过控制定向增发基准口,使得定向增发新股的价格远低于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增发。公司在股价上涨时停牌,定向增发价格又是以停盘前的价格为基准,这样使得增发价格大大降低。当然,利用操纵停牌时间控制定向增发价格只是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途径之一。由于定向增发新股有一定的限售期,上市公司可以在定向增发股份解禁前,通过向市场传达各种利好消息使得股价上扬,这样股票上市流通之后,持股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股票获利。
- 2.存在潜在的扩容压力。
自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提出并且实施定向增发进行融资。而且发行股票数量多,筹资金额大。这无疑会使得这些股票在解禁之后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冲击。如东华,拟定向增发的数量为10亿股:而该公司市场上的全部股本也只不过3亿股。虽然东华定向增发的10亿股中,拟向非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发行的股份数量不高于本次发行股份总数的30%,但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这三个亿,在一年之后这部分股票上市流通之时,也将使得现有的实际流通股本扩张一倍。因此,其以后对股价的冲击将是必然的。而由于众多公司都看好定向增发,到时上市流通的股份众多,因此很有可能给大盘带来冲击。
- 3.注入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可能并不优质。
很多上市公司向股东定向增发股票,换入这些股东所持有的优质资产。但这些资产的真正质量如何,是否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好的业绩,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因为公司在进行上市时就是将优质资产进行剥离之后上市的,故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优质资产。因此,大股东在定向增发之时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是否是优质资产,非专业人士并不能辨别出来。许多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很有可能是为了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转嫁宏观调控带来的市场风险。另外,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估价的合理性也值得怀疑。如上市公司驰宏锌锗在定向增发时,拟向大股东收购的资产的价格就遭到质疑。可能是借定向增发之机向股东进行利益输送。
- ↑ 陈秀秀.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方式的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