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内创新主体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及中介机构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学习的扩散效应,引导知识的传播和技术转化,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因此,具有更高学习能力的区域能够利用区域间的人才、资源及创新成果的交流获得更有效的创新.从而使整个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1]
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1]
相对于一般区域创新系统,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区域内创新主体形成交互式学习型网络结构。学习型区域中的创新主体不再只依赖自身资源和创新能力,而是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区域之间等不同层次的正式和非正式频繁交流,形成有效互动,促进知识传播。
(2)学习型区域具有更强的学习效应。学习型区域中的学习不仅指个体之间的学习,还包括组织和区域的学习。学习型区域中的主体更加注重隐眭知识的交流,通过人员流动及私人交流,扩大知识和技术扩散的可能和范围。主体之间彼此形成的学习效用推动了知识和技术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转移扩散到发展水平低的区域。
(3)学习与创新具有双向作用。在学习型区域中,创新主体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实现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就需要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降低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激励创新主体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效应。
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理[2]
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学习和创新,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学习型区域中的学习效应推动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学习型区域的主体通过能动性的学习效应可以快速、广泛、高质扩散区域内成熟的技术、知识并使其潜在经济效益发挥出来,实现区域整体优势,而这种学习效应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隐性知识是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管理和技术上的专业知识或诀窍等,具有个人实行强、无法具体化、不易传播和转移等特点。区域主体在人员流动和私人交流等过程中,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进而有助于这些隐性知识的学习与分享,学习效应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扩散。
(2)学习型区域中的学习效应推动区域创新。知识和技术在区域内聚集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区域内学习效应的形成依赖于高效的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区域学习,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学习型区域提供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而这些资本的积累是区域创新的必要条件。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成为区域创新主体运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如前文所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是通过区域内的学习效应来实现的,从而也推动了区域的创新。
(3)学习型区域的创新促进了学习效应的形成。区域仓0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创新主体间需要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公共基础设施,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主体间会自愿和有意识地合作、完成研究计划,形成复杂的互动作用,而这种互动作用就体现了互动学习。通过互动学习过程,实现本地知识、专业信息和技术在主体间的交流、传播和学习,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建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