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太极管理是运用《易经》系统的理论将太极的思想应用于企事业管理的实践当中,并产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1]
太极的内涵:[2]
(1)太极指阴阳未分之气,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本原,是居于天、地、人“三极”之上的最高的“极”;
(2)太极是世界万物的起源即世界的本原;
(3)表示最高的存在的范畴,是太始、太初的意思
(4)表示无极而太极;
(5)太极是从无极而来;
(6)表示无极至真至朴的世界;
(7)太极是元气、是理、是心;
(8)表示一内含矛盾而产生运动变化的;
(9)表示有两则有一;
(10)表示由虚实、动静、聚散构成的统一体;
(11)表示阴阳不可,至幽至神,无仪无象;
(12)太极是元气,即阴阳浑沦未分之气,“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是太极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太极与阴阳是使用关系,两者互相包涵;
(13)表示太极本无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变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14)表示最初的时空界限,最初的规定性;
(15)表示浑沦元气,含三为一,一分为三等等。
太极管理内涵的特征[2]
太极管理就是管理的原始混沌状态,或管理系统发展的最基本状态,其内涵广泛,难以一言概括。其内涵特征丰富,主要包括:
(1)太极管理是管理系统发展的萌芽阶段;
(2)太极管理包容管理世界一切运动、变化、消长;
(3)太极管理是管理世界的本原系统即元系统(根源系统);
(4)太极管理是管理世界最根本的规律;
(5)太极管理体现管理的元动力;
(6)太极管理显示了管理世界的统一性、矛盾性、平衡性;
(7)太极管理内含管理活动中的矛盾而产生运动变化;
(8)太极管理象征管理世界的高、大、最、静、第一、顶天、尽头、大限等状态;
(9)太极管理是管理系统的元极,是管理世界的本原,是未分解的管理基本矛盾体;
(10)太极管理是管理世界的本原,只有管理太极的存在,才能使管理世界不断发展变化,从而演变成管理世界中的所有主体系统;
(11)太极管理象征管理世界可以聚合为一,即合聚万态为一态;也可以分解一态为万态;
(12)太极管理等于管理的阴体加管理的阳体,或管理的阴性要素加管理的阳性要素,或管理的虚体加管理的实体,或管理的动体加管理的静体,或管理的聚态加管理的散态,即太极管理是以上诸体矛盾的统一体;
(13)太极管理可以分解为管理系统的二个对立的矛盾即刚性系统、柔性系统,再演化为管理世界的矛盾群体;
(14)太极管理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既存在于现实的管理世界之初,又存在于现实管理世界之中、之后;
(15)太极管理包括管理系统的矛盾和矛盾运动;
(16)太极管理从实体看,是不可再分的管理元系统,从属性看,为管理之极,即具有管理的至尊性;从运动看,太极管理具有一个发展方向,即分解为二个对立面(矛盾);通过矛盾运动再发展为管理的万态世界;
(17)太极管理是阴阳未分体,可动可静,无形无体,似有似无;
(18)太极管理是管理之元思想,反映管理活动的元规律,具有驾驭矛盾运动的裂变能量;
(19)太极管理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
(20)太极管理与阴、阳管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关系,即太极管理非独立于管理阴、阳之上,阴、阳管理又为太极管理所固有;
(21)太极管理即是无极管理,两者浑然一体,为管理世界的万态之本原,太极管理变化形成管理之阳,变化之极则使管理活动相对静止;太极管理相对静止而形成管理之阴,静止之极则使管理活动变化万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管理之阴与管理之阳两分,则使管理两仪而立;管理之阳交阴合,必而生管理之五行,管理之五行互动则使管理系统处于永动之中,即管理之五行相合为管理之阴阳,管理之阴阳相合为管理之太极;
(22)太极管理可一分为三,即分成管理的对立面和管理的中介系统,这是对“一分为二”的发挥,可以说,管理活动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系统将管理的对立面连成一体,并通过中介系统的转化而联系。
太极管理的特点[1]
受西方思维影响,现代管理普遍采用的是工具型管理方式,将管理分门别类,对绩效管理、生产管理等独立研究,称之为管理科学。这种管理方式缺乏组合性,只会机械的应用管理工具,生搬硬套,一旦遇到各种变化的时候就会表现得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传统的东方管理则受体制影响,大规模是关系型管理。如国营单位的人际关系脉络,称之为管理哲学。其最大弊端在于对待事物不够客观有效,无法真正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仅停留于大道理的空谈阶段。
太极管理是一种系统,它将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融成一体。在先进的思维管理模式下,运用管理工具迅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急慢性症结。太极管理所解决的不是“80/20法则”中那80%的普遍问题,而是困扰管理者那20%的核心难题。
1.太极管理的特点一:管理平衡。
太极管理系统应用《易经》的场能特性,通过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的平衡;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指挥与服从的平衡,构建企业内部平衡协调的组织机构。
2.太极管理的特点二:品牌强化。
改变传统营销品牌的观念,运用太极管理的品牌能量概念,在营销品牌开始前,强化品牌能量。品牌能量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名称、企业标识、企业标准色以及企业的数字系统。
3.太极管理的特点三:因人善用。
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场能特征,不同场能属性的人,所适合从事的工作和所适合的部门都有其相应性。根据太极管理中阴阳分类人群方法,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调整,达到各职能部门人员的最佳配置。
4.太极管理的特点四:系统思维。
西方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单一的价值判断,即线形一元化的逻辑思维,这种方式判断问题往往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存在着片面性。太极思维则是一种圆形的系统思维,从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将事物割裂研究,找到企事业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太极管理的原理[2]
根据太极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特征,提出太极管理原理,该原理共由25条管理法则构成。具体如下:
(一)管理的对立统一性法则:指任何管理系统皆由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两性要素群和中性要素群连为一体。
(二)管理的不断变化性法则:指管理系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中包含发展变化的绝对要素。
(三)管理的模糊性法则:指对管理系统发展变化的描述只能做到相对的准确。
(四)管理的简化性法则:指任何管理系统的多种要素都可以按其性质划分为阳性要素群、阴性要素群和中性要素群(中介要素群)。
(五)管理的元始性法则:指任何管理系统都存在一个混沌态、无极态的阶段,这就是管理系统发展变化的根元所在。
(六)管理的扩张性法则:指管理系统的扩张轨迹表现有三,其一为阳性(刚性)扩张,其二为阴性(柔性)扩张,其三为中性扩张。
(七)管理的否定性法则:指当管理系统处于阴性态时,已经包含了阻止阴性扩张的阳性要素;当管理系统处于阳性态时,已经包含了阻止阳性扩张的阴性要素。
(八)管理的不准性法则:指任何管理系统的目标以及实施的措施具有不准确性,这就使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能有效约束主体要素,但不能消除潜在要素群对系统的负面影响,因此,管理效果的好坏是相对的,并不能完全控制系统向反面变化的可能性。
(九)管理的共生性法则:指在一个管理系统中,阴阳要素群相依共存,刚性系统中包含着柔性要素,柔性系统中包含着刚性要素,当管理系统呈现某一态势时,系统已经蕴含着中性态和反态发展的要素。
(十)管理的互补性法则:指任何管理系统的效能是两种反向发展的阴阳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管理的职能在于使正效能尽可能最大,负效能尽可能最小,但再有效的管理,也存在着负效能。
用公式表示:
E总=|E正效|+|E负效|
E正效=E总-|E负效|
式中:E总——管理系统两种效能的绝对值总和
E正效——管理系统中阳性力产生的正效能
E负效——管理系统中阴性力产生的负效能
由此可见:
当E正效>0时,说明管理系统处于有效管理状态;
当E正效≈100%时,说明管理系统处于最佳管理状态;
当E正效=0时,说明管理系统处于无效能输出状态;
当E正效<0时,说明系统处于负效能状态;
当E正效≈-100%时,说明系统处于最差管理状态,即将解体。
(十一)管理的永恒性法则:指从管理系统的要素构成看,始终存在着相反要素的影响,这也说明,面对系统目标的实现,对立要素的存在是永恒的。
(十二)管理的不稳定性法则:指阴阳要素群的相依共存,加上不断的相互转化,使管理系统处于长期稳定运行显得不可能,即管理者无论怎样努力,管理效果是不稳定的,动态的、变化的。
(十三)管理的不及性法则:指管理就是不断实施控制的过程,但由于阴阳两种要素的同生共存,使再有效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触击到系统的各个方面(只能无限接近),即任何管理制度、管理方法都不能完全控制管理系统各个要素的内核,使管理控制范围永远达不到100%,管理效能也不可能达到100%。
(十四)管理的和谐性法则:指管理行为要与管理规律相符合,要与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即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相协调、平衡,管理行为要合顺、通畅,只有这样,管理系统才能保持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势头。
(十五)管理的风险性法则:指管理系统由于在发展的每个时期都存在对立面,因此,管理方案中必须对潜在问题或风险的处置要准备一个或多个应急预案。
(十六)管理的圆通性法则:指管理系统始终处于对立要素群的相互交错之中,管理者应该运用圆滑通畅的管理艺术,因为圆则动,圆则转,方则停,方则不转,即在纯正管理者德行的情况下,行为要圆通。
(十七)管理的两极性法则:指管理系统处于阳性扩张的极限时,必然向阴性收缩;管理系统处于阴性扩张的极限时,必然向阳性扩张,否则,管理系统则解体、死亡。
(十八)管理的守恒性法则:指管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管理的正效能与负效能的绝对值之和是守恒的,即为100%,但随着管理方法的不同,则两种效能的大小不同,它们的效能值会在特定的恒值内相互转换,正效能升则负效能下降,正效能下降,则负效能上升。
(十九)管理的中庸性法则:指有效的管理必然是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外部环境的状态而采取适时适位、适中适度,不过刚也不过柔的管理对策。
(二十)管理的周期性法则:指管理活动是由一个又一个周期性活动构成,即管理的效能是一个周期过程:零效能—低效能—高效能—最大效能,即管理活动要体现整体性、序列性、节律性、对称性、循环性、平衡性、互补性等。
(二十一)管理的无限性法则:指管理活动对效能的期望和追求是无限的。
(二十二)管理的有限性法则:指管理活动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只能是大中求大,小中求大,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只能获得相对的最佳效能。
(二十三)管理的宽容性法则:指管理要体现一种宽容精神,要善于运用柔性力,管理要有文化的软支撑,管理制度和方法要有一定的弹性,管理者要善于包容一些反面的力量和对立要素群的存在。
(二十四)管理的共存性法则:指管理系统的要素中既要包括阴性要素,又要包括阳性要素,绝对的阳性管理系统或阴性管理系统是不可能存在的,即管理系统非纯则生,则发展,极纯则亡,这就是平常说的生于杂,死于纯。
(二十五)管理的适应性法则:指管理系统的阳性要素和阴性要素在量上、质上要符合、适应系统发展的要求,这是对存在于特定管理系统所属要素的约束,不能适应则必须通过管控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