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城市农村化,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包括城市劳动力构成的农村化和居民思想观念的农村化,转变这一现象要切实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农村化,指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生活秩序的同步带入。城市农村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随着现代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城镇劳动力构成农村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两个特征。同时,在一些城镇化的农村,农民在向市民的身份转换中,也保留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这些都属于城市农村化的现象。
1、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
改革开放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化职业,但户口的限制使他们一直保留着农民的身份,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在面对涌入城市中的大批农村人口时,过多的把他们定格在“农村人口”上,因此给他们贴上民工的“标签”。
2、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
很多已经离开了农村的农民仅有一小部分实现了身份转换,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只是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的“农民”。而实际身份的模糊感也影响农民工的自我认同。
3、身份城市化,习惯和观念农村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即农民的市民化,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居民来不及适应新的身份转换,虽然农民的身份转换为了市民,但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生活习惯,于是在一些居民楼中,草狗狂吠、鸡鸭成群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
中国城镇化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的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城镇化不只是土地房子城镇化、硬件设施城镇化,而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城镇的发达、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全面升级。在这一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失地的农民都期盼着能真正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这一身份转换不仅仅是户籍和职业的转变,更涉及到农民自身素质、产业选择和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切实实现农民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市民化,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突出教育培训
通过教育培训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城市化意识,具有现代知识技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真正转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突出就业保障
让农民放弃土地转化为市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解除农民群众后顾之忧,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保障。
突出城镇配套
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注重城市功能的全面配套,提高转化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