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地方课程[1]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方课程开发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强调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弥补国家课程所没有涵盖、不能满足或无法考虑周全的内容空缺,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可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使地方能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地方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地方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课程的特征[2]
(1)地域性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域性是地方课程的首要特征,特定的地方课程只能适应于特定的地域和社区中的中小学。
(2)针对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具体需求,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进而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关心社会并对社会负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3)时代性和现实性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要求科目的均衡完整,也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连贯与深刻、完整,它特别强调的是课程内容时代性和现实性。地方课程致力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及社区发展的联系,就必须注重课程的时代性,与当下的时代特征合拍。
(4)探究性和实践性
地方课程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一大堆死知识,它的传递方式也不是教师给予、学生受纳。它内容的鲜活与灵动,决定了地方课程不是答案现成与完整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寻求和完善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探究的,学习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在实践与探索活动过程中会感受到疑惑和经历一定的困难,并能通过思考和探究去消除与克服。
地方课程的功能[2]
(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基础教育具有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的重要职能。从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占的状况看,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要留在地方参加经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要面对这一现实,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着眼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其掌握必备的生活本领与生产劳动技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应体现和落实这一要求的就是地方课程。
(2)提高地方文化品位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地方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既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又是分支与主导的关系,不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文化差异较大,而且有些地方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差异也很大。教育既是促进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就必然受到当前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脱离文化现实的教育是无法实施的,基础教育不仅要正视和基于现实文化,而且要服务于对现实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必须为发展国家主流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然而发展地方文化尤其发展地方的优秀文化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坚持发展国家主流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地方课程自然要承担发展和提升地方文化素质的职能,地方课程应为地方文化向先进文化攀升铺设阶梯,为地方文化与主导文化相融合提供载体,这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也是尊重教育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
(3)传承地方优良传统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我国各民族优良传统的有机集合,离开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就不存在了。同时每个地方又有可能存在一些落后习俗,这些正是教育和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地方课程在弘扬地方优良传统和改造落后习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4)完善国家课程管理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课程管理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系,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由国家规定统一课程的格局,地方对课程负有一定的管理开发职责,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和一定程度的课程选择的权力,从而构成了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三级统合的完整体系。这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管理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创造性,使地方在课程实施这个关键环节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不到位,这个体系就是不完善的。因此,地方课程具有完善课程管理和开发体系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