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后现代主义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Postmodernism and Education)

目录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教育[1]

  后现代主义教育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影响的产物,其来源具有多样性,构成十分复杂,而且表现形态各异,甚至没有明确一致的说法,但在否定、突破和超越现代教育这一特征上却是一致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维具有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等特征。它冲击了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与学校德育发生激烈的碰撞,引发了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广泛变革。

后现代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

  后现代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1870年提出的。根据米歇尔·昆勒在《后现代:一个概念史的考察》中考证,“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奥尼斯《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实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后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流行,是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所谓“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几个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它既包括“新实用主义”、“后分析哲学”、又包括欧陆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取向。后现代主义涉及范围很广,从建筑风格、艺术表达方式到各种哲学流派,从大众传媒方面的电视节目设计到教育方面的学校课程设置争议等,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对于教育的影响格外突出:因此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的新型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福柯的代表作有:《词与物55(1966年)、《监视与惩罚》(1970年)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言语与现象》(1967年)、《文字语言学55(1967年)等;利奥塔的代表作有:《后现代主义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年)、《现象学》(1954年)等。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主张有: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把批判作为认识的工具;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反对单一思维;强调非理性思维,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科学主义与技术理性,认为在自然科学方法之外还存在着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推崇对话,主张人际沟通与关系重建;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反对绝对普遍性;提倡人与自然的交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两分。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等。教育目的观着重于追求的“发展”理念;课程观强调循环性、关联性和严肃性;师生观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育研究观关注教育活动的差异性,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从一元转向多元;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的评价方式,重视所有参与者的看法,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而得出结论,从而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影响及评价[2]

  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在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者直截了当地向传统方法论的唯一性和普遍性挑战,他们要求在教育研究中容纳一切规则、方案和标准客观存在,但真理的类型则是多样化的,大致有必然性真理、概率真理、语用真理和非充分决定论真理几种。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现行的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颠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对传统教育文本中一些“不言自明”的“真理”性叙述要加以质疑。受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教育措施、教育方法等一套东西都是建立在普遍、一般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上的。按解构哲学的推绎,这套东西是有问题的,教育研究应该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评价: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现行的教育理论研究会起到一种刺激作用,它会成为一种新教育理论模式、教育研究方法的诱发剂和生长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也是有“得”有“失”的。它尖锐地指出了现代性教育中的诸多谬误。以往人们眼中“天经地义”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育研究、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变得“面目全非”了。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有许多先进的理论观念,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但是它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与国际“完人”教育的价值取向相违背;阻碍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理论体系不严密;存在理论内部矛盾等。

参考文献

  1. 杨清.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第17期).
  2. 2.0 2.1 2.2 袁华,郑晓鸿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Lin,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后现代主义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