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去个体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去个体化[1]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时,被群体的行为意识和目标所控制,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加人群体中情绪化的、冲动的行为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一个较大规模的群体中,个体往往受身旁事物的影响,他们无法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态度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反应。

去个体化的产生原因[2]

  (1)匿名性:匿名性是产生去个体化现象的关键之一,任何可能使成员降低自我认同的事件,都可能增强去个体化的效果。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越会觉得不需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2)自我意识的降低:导致去个体化的第二个原因,是自我意识的降低,人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是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却失去了这些控制能力,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这种自我意识的降低,与匿名性一起,在去个体化的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去个体化的因素[3]

  1.群体规模大:群体规模越大,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个体的道德顾忌都降到了最低水平,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干”。

  2.身体匿名性强:研究发现,当暴力事件中的袭击者头戴面具、头巾或其他面部伪装物时,与未伪装的袭击者相比,这些匿名的袭击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袭击行为。当前,互联网就提供了类似的匿名性,使得网上盗版、黑客攻击、网上言论的敌对而激进的行为比面对面交谈中要多得多。身体匿名性是否总能引发人们释放最邪恶的冲动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旦提供利他的线索,去个体化的人们甚至会施舍更多的钱财。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3.群体先有唤起和分散注意力的活动:群体在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研究表明,像扔石头、小组合唱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其他更放肆行为的前奏。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认为别人也和自己想得一样,因而对自己做出的冲动性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可以理解,当人们冲着裁判大喊大叫时,并不会想到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只是对情境做出一种即时的反应罢了。

制止去个体化的方法[1]

  (1)尽快将人群分散、隔离、缩小,避免扩大化。

  (2)进行反向情绪的干扰,力图达到情绪的中和,应注意方法的正确性,绝不可煽动。

  (3)亲情友情的个体说服、制止。

  (4)多人劝阻个体,瓦解群体。

  (5)为个体恢复自我意识创造条件,如音乐、颜色、现象气氛的渲染。

去个体化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食堂风波

  一、案例介绍

  一家有两千多名员工的电子厂,在吃中餐的时候,因为食堂的伙食越做越差,一名员工终于无法忍受与一名厨师争吵起来。旁边的的五六名厨师见那名员工是在故意刁难,而且话说得难听,于是他们都气势汹汹地来帮那名厨师争论,剑拔弩张,一副要打人的样子。

  这时,在餐厅就餐的几乎所有员工也都一窝蜂地围了过来,帮着那名员工叫骂起来。食堂的领班不但没制止那几名厨师,还把食堂的其他十几名厨师叫过来与员工们争辨起来,于是整个食堂吵成一片。这时,一个员工将自己的饭盆扔向厨师,接着又有几个员工也连盆带饭扔向厨师。厨师们也火了,冲向那个扔盆的员工要打他。这时,几乎所有手上有饭盆的员工一齐砸向厨师们,其中还包括有众多的女员工,而男员工都冲过去与厨师们撕打起来,二十多名厨师哪里是几百上千名员工的对于,使多名厨师不同程度地受伤。员工(包括男员工和女员工)还把厨房和餐厅的设备砸得一塌糊涂,全体员工拒绝上班,正式进行罢工,并提出多项关于提高生活和工作福利的要求。

  外资老板慌了神,赶快求救于当地政府,经过当地政府、厂家和员工代表三方的两天谈判,总算是平息了此次罢工事件。

  二、案例分析

  其实这家电子厂员工每天八元钱的伙食标准,在当地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只是一段时间因厨师的疏懒,伙食相对变差。然而,就因为一时的争吵、气愤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令厂家心痛不已。此事结束后,员工当然是大快不已,既发泄了平时心中的怒气,又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福利。但是,回头再仔细想想,许多员工觉得自己的行为真是不可思议,平时从来都没有与人争吵、打架的,那天怎么会那么勇敢呢?特别是一些女员工,平时要是让她们扔手上的饭盆,那是不可能的事,砸东西更是不可能了,然而,那天她们都干了。

  上面是一个典型的去个体化事例,去个体化是一种“真我离走”(失去对自我的控制)的状态,使人丧失对自己的判断和控制。良性的情绪导致的去个体化,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热情和激情,直至演变成巨大的有益于团体的力量。不良情绪导致的去个体化,可以给人带来无比的冲动和愤慨,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性结果。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国外由游行示威或球迷起哄演变成的骚乱,那些暴力对抗警察、疯狂打砸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不定都是些文弱的“良民”,只是在一些不良分子的带领和鼓动下,在人群中失去了真我。因为人群中大部分是互不相识的人,再加上鼓动之下的不良情绪化,也就造成了最可怕的一种情况,往往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三、案例启示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是个体维持正常团体角色和履行团体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如果一个人严重丧失自我意识,那么其行为具有不可预测的破坏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之所以有难以预计的破坏性,正在于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严重破坏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去个体化,维护良性去个体化的发展,及时合理制止不良去个体化的发生,避免企业和员工受到损失。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费栋华编著.员工脑电波 人力资源心理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
  2. 魏保生主编.同等学力(在职)考研心理学综合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5.5
  3. 沈德立,阴国恩主编.基础心理学 第2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方小莉.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去个体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