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区域金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区域金融

  区域金融是指宏观金融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与运行,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1]

区域金融的基本要素[2]

  1.时空性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金融活动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和处于什么发展水平,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区域空间。区域金融表现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金融是其内容,地域是其空间表现形式。这种空间表现形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区域金融的重要特征就是要把金融运行和发展置于一定的时空范畴加以考察,研究一国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状态和特点,从而探讨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的规律。显然,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经济地域运动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地域性。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要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征,而且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得以实现。把金融运行和发展置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加以考察,是正确理解区域金融学的前提。

  2.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金融学是从空间角度研究金融结构的发展。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决定区域金融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层次不同。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仅具有区域资本形成的特殊的聚合功能,对区域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不同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客观上为区域金融功能的发挥奠定了不同的基础。区域金融差异的核心表现为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中金融结构是从质的方面反映区域金融差异问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和金融行为的不同特点;金融发展水平则是从量的角度反映区域金融差异问题,包括金融资源与金融交易数量的差异,以及货币化金融深化的程度不同。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因素。

  3.吸引与辐射性

  在区域金融形成发展过程中,金融中心(中心城市)起着核心作用,金融中心吸引与辐射功能的大小是决定该金融区域吸引范围和层次地位差异的重要因素。发挥金融中心核心作用主要是通过加强中心城市的吸引(极化)作用和辐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吸引作用主要是加强中心城市的金融实力与凝聚力和对周围区域的渗透力和带动力;辐射作用在于使整个区域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个金融区域内,金融中心的吸引与扩散作用是同步进行的,但在发展前期通常以吸引作用为主,只有当金融中心达到相当实力时,其辐射与扩散作用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金融中心的渗透和带动作用才能明显加强。金融中心的吸引与辐射功能是引起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和区域金融结构变动的重要力量。

  4.环境差异

  金融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广泛联系的产业,特定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区域金融的运行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构成区域金融不同特点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区域金融差异的影响包括许多方面,但从总体上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软环境主要指区域经济与金融政策、地方法规、税收制度、历史与文化背景、居民金融意识等方面。它们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深刻地影响着特定地区的金融运行与发展状况。硬环境主要是指金融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与通讯设施、经济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它们从生产力的角度构成特定地区金融运行与发展特点的硬约束条件。与硬环境相比,由于软环境特点是政策和制度性因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对区域金融的发展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国内区域金融的研究[1]

  (一)关于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

  曾康霖(1995)在文章《要注意研究区域金融》中指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加之人口众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渐的拉大,特区与非特区、内地与沿海,还有城市与农村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经济状态和不同的发展趋势,但是怎样看待这些严重的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周立和胡鞍钢(20o2)通过对中国各区域20年金融相关比率和其他指标的核算,认为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的差距有着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并且各J区域的财政和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都小于金融的差距,正是部分财政化的金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经:济改革渐进性的连续推动。田霖(2004)通过计算1978—2003年东部与中、西部金融相关比率的差距发现,1978—1984年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1984—1994年这一差距趋于缩小,1994—2003年又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从而证明了这种差距的变动遵循三次曲线的轨迹。陆文喜等人通过对中国在1985年以来金融体制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的分析,结论认为由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存在着收敛性,并且具备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特点。对于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的原因,王 晓青和李云山(2004)通过分析1999年一2003年间的中国区域金融信贷市场发展情况,认为由于中国各区域的单一总量调控方式、对外开放的程度的差异和对在信贷市场上存在的单一寡头垄断特征等原因,使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在客观上从微观上的“投资饥渴”和通货膨胀等,转化为了区域金融上的结构性问题,即包括在微观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通畅等,也包括货币市场上的信贷配给的区域性差异。武胜利(1997)、丁文丽(2005)、崔光庆(2oo6)等认为,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主要中央政府的政策等外生原因造成。张军洲(1995)、胡鞍钢(2000)、郑长德(2008)等研究认为,社会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等因素是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田霖(2004)研究则认为,各种资源分布的异质性和地区经济运行的不平衡性,导致区域金融结构差距的存在。

  (二)关于区域金融资源流动的研究

  唐旭(1995)对我国区域间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我国资金流动和配置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状态,应制定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张凤超(2oo3)提出了金融资源的区域流动理论,认为由于金融资源在地域上具有不均衡、不连续分布的特征,而正是这个特征造成的金融资源的区域性流动。王宏伟,郭金龙(2003)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资本流动,通过对1990年一1999年1O年的中国各区域GDP数据和资本流动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提出培育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适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及吸引外资等促进中国各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杨国中、李木祥(2004)认为,由于信贷资金与劳动力呈现同向流动的倾向以及我国落后地区信贷资金外流有明显的过度倾向,我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配置的格局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门洪亮和李舒(2004)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认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与国家区域投资政策的倾斜方向、倾斜力度的变化以及资本流动的方向高度一致。韩大海等(2007)认为,一个地区的金融资源分布的多少和该区域金融生态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区域金融生态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区域经济的越快发展,就说明该区域将会增加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加大,有利于改善这个区域的金融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并且区域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更要体现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曹梓燧和郑长德(2008)基于新经济地理的自由资本模型,对我国省际间资本流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跨省交易效率逐渐提高,金融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资金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和合理配置。

  (三)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曹啸和吴军(2002)通过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数量的扩张实现”。郑长德(2003)对区域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认为我国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区域差别表现明显,东部地区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微弱。艾洪德(2004)也对中西部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区域金融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周好文和钟永红(2004)研究了区域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区域金融中介的以上几个指标之间存在长期显著性关系,同时,东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杜云福(2008)基于门限效应模型,把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为较高、中等、较低三个区制,并且三个区制的门限效应显著。较低区制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中等和较高区制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关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杨德勇(2006)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地区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各地区经济增长,但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马瑞永(20136)则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指出,我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小。董绳周(2007)运用1980—2004年各省区的面板回归模型,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与杨德勇(2006)和马瑞永(2006)相反,认为我国西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低。此外,在省际研究层面。刘桂荣(2006)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实证分析认为,两者呈高度正相关且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上海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需求引导型”,浙江和江苏则具有明显的“供给导向型”特征。曹廷求和王希航(2006)基于1995—2001年的数据,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除泰安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烟台等九地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余各地市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董金玲(2009)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对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苏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苏北和苏中,说明区域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在江苏省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

国外区域金融的研究[1]

  Kellee S.Tsai(2004)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机理,发现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金融发展的原因在于区域市场和信息的分割对农村信贷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进而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重信贷约束。Sheila C.Dow(2006)研究认:勾,区域信贷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信心,人们对当地经济的信心越强,当地的资金越充足 ,在区域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增长方面,Rodriguez(1998)通过研究区域信贷的可得性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认为银行信贷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银行信贷通过为投资提供融资渠道,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Luigi Guiso(2002)选取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以住户从当地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概率作为衡量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区域金融发展对个人创办企业的概率有重要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金融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之,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李祺.国内外区域金融研究综述(A).北方经贸.2012,7
  2. 郑长德.论区域金融学(A).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区域金融"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