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产不增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农民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收
目录 |
农民增产不增收是指农民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产品的价值量尤其是利润量却未相应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减少。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分析[1]
1、从农业的基本特征看,决定了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
首先,农业具有先天弱质性。表现为:
-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土地承载人口的压力大,受资源束缚的制约加上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土地难以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 二是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使得它不能通过适时减产来减少损失,也不能通过适时增产来抓住市场需求扩大的机会,因此很难通过农产品产量的适时调整来稳定市场价格;
- 三是生产要素一旦投入生产就会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生产规模难于调整,没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
其次,农产品是属于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商品,农产品需求既缺乏价格弹性,也缺乏收入弹性,农产品涨价需求基本不下降,降价需求也基本不增加,居民收入的增长也不会导致需求的大幅增加。这一特征就意味着农产品的增产一般都只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因为由于价格微涨而导致供给增加,供给增加了需求却不增加,价格只能下降。
再次,从农产品市场类型看,农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市场类型的特点决定了市场上有众多的农户供给产品,每个农户所占市场份额微不足道,每个农户都没有左右价格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定价,当农产品供求大体趋于平衡时,这一价格只是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微小的平均利润,当农产品产量增加较大明显超过需求时,平均利润这一微小的收益就可能难以实现,甚至连成本都无法在售价中得以补偿,因此农产品市场作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决定了增收必然导致降价而无法获取利润。
最后,由于中国农业缺乏比较优势,加之受国际贸易农产品市场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国内市场不能消化的那部份农产品通过出口无法解决,必然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由于供过于求而加剧下降,最终导致增收了反倒农民获得的利润降低了。
2、从生产环节看,技术进步,管理科学等原因只会带来产量的增加,同样不能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方面,技术进步、管理科学等原因虽然可以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但由完全竞争的特点决定,成本的下降必然导致价格下降,因为成本下降竞争者必然增多,结果导致产量增加,这样最终只能以降价的方式维持尽管很低的成本,所以成本下降的好处只会通过市场竞争很快就会以价格下跌的方式转移到买者手中,农民并不能从这种成本下降中得到多大的好处;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虽然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但在总需求存在明显上限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超过需求的产量增加并没有意义,因为要控制总产量使之与总需求平衡而采取措施必然会迫使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形成技术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这些富余的劳动力如果不能二、三产业充分吸收,就只能以隐性失业甚至显性失业的方式滞留在农村,这种局面显然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普遍增长。
3、从消费环节看,农业效率增长“陷阱”的自动减效机制作用不断增强
农民增收必须依赖于“三农”外部的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为农民所提供的市场,市场越大,农民增收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城市居民提供的市场受凯恩斯定律和恩格尔定律双重限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其收入中用于积累的份额会增大,用于消费的份额会下降,而农业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人们的消费需求的相对缩小必然限制农业效率的增长,因此,当人们的农产品消费基本满足后,农业的自动减效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尽管产量是在不断增加,但是效率始终无法提高,效率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有根本性的提高。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影响[2]
- (一)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波动,从而加深农副产品的供求矛盾
第一,增产不增收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能不种,不能多种”。因此,增产不增收必然使下列本已存在的问题更趋严重:(1)农民用日益粗放的经营代替精耕细作,(2)对增产行之有效的许多劳动积累措施逐渐被遗弃,(3)农户的生产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过度向非农产业分配甚至将生产资金转为生活消费资金,种植饲养业产值由于绝对额的减少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继续下降。
第二,增产不增收客观上使农户的一部分生产性投入未得到补偿,必然削弱农户再进行生产投入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压缩生活消费资金来弥补这部分未得到补偿的生产支出。要维持原有投资规模已非易事,增加投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第三,增产不增收还沉重打击了基层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的地方不惜血本增加农业投入,辛勤努力的结果换来的是“白条子”、压级压价甚至拒收等等,使基层政府组织抓农业生产的难度更大了。
- (二)政府难以利用丰收的机会进行相应的改革
政府改革须要顾及国民经济全局,需要各方面良好的环境。对农副产品而言,需要的是生产的稳定,以保障基本供给。农副产品的大丰收对改革是一个很有利的机会,但大丰收之后随之而来的波动使这个机会一闪而逝。
- (三)直接导致了工业品市场的疲软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1989年和1990年两年,也正是全国市场陷于疲软的两年,两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它体现了一种必然的联系。从农民对市场的影响力来看,农民的购买力强弱对整个市场状况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农民在非农产业减收和农业的增产不增收之后购买能力减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他产品市场的大面积萎缩。这是使整个市场陷于结构性的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
- (四)影响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城乡和工农关系
“卖粮难”和工业品(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的收入预期极不稳定,因而深深地感到不安。甚至产生了各种抵触情绪。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负担的不均衡,一边是农民对减收的默默的承受,一边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加上农民可望不可及的社会福利与农民实际收入减少的对比,损害了工农、城乡关系。
总之,受增产不增收影响的不只是农民,事实上在目前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极低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通过在生产上缩小经营规模,在生活上减少商品性消费来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最终将是城镇居民、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因此,保证农民在增产之后相应地增收,不仅是为了保护农民权益,更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需求 // 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