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隐性知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内隐知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目录

什么是隐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的特征

  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隐性知识的分类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分析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隐性知识

  •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表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社会化(意会知识外化(概念化知识)
显性知识内化(操作化知识)综合化(系统知识)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 learning系统等。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9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隐性知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39.133.7.* 在 2009年1月24日 23:05 发表

有点简单,要是能再详细一点就好了

回复评论
114.249.159.* 在 2010年7月7日 10:01 发表

说了半天,不就是直觉么

回复评论
123.186.95.* 在 2011年12月11日 11:52 发表

第六感

回复评论
140.112.4.* 在 2012年4月11日 16:15 发表

114.249.159.* 在 2010年7月7日 10:01 发表

说了半天,不就是直觉么

是經驗吧!和直覺不同。就像給你食譜,你也不一定能做出一手好菜一樣。需要透過練習來累積經驗,依照食材的狀況,判斷如何調整工具、方式和烹調時間。

回复评论
218.189.72.* 在 2013年7月22日 13:56 发表

140.112.4.* 在 2012年4月11日 16:15 发表

是經驗吧!和直覺不同。就像給你食譜,你也不一定能做出一手好菜一樣。需要透過練習來累積經驗,依照食材的狀況,判斷如何調整工具、方式和烹調時間。

學習駕駛車輛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司機的駕駛經驗是很難用紙筆寫下. 但從行車表現, 你會看出他是否經驗豐富和技術如何. 他的能力是從學習和個人領悟得出來的.

回复评论
58.154.153.* 在 2013年11月20日 10:05 发表

正解,做饭和学车,具体到实际组织中,医院是个很好的例子,知识密集型组织都需要研究隐性知识。

回复评论
王令波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8月22日 14:11 发表

除了说的出来,写得出来的之外的知识 这个可以叫做潜知识

回复评论
61.227.179.* 在 2016年8月18日 21:47 发表

請問隱性知識與信念有何不同?

回复评论
116.138.195.* 在 2021年4月8日 00:39 发表

O型血的或者A型血的人的社交知识,如果B型血的人不去社交就很难掌握的知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