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决定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未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由于这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方法,不仅减少了审计的风险性,而且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故被许多国家确定为审计标准之一。
内控制度审计的内容[1]
内控制度的审计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制度为审计对象。由于单位的性质不同。需要建立经济业务内控制度也不尽相同。加之目前内控制度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探索之中。还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审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鉴于目前现状.我们认为应将以下制度的作为内控制度审计的基本内容:
1、责任控制制度。指以单位内部各部门、层次及人员之间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控制帝J度。一是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即从领导到职工按工作岗位确定的责任扣权力;二是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制,它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部门按各自的职能任务和性质划分的职权.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做到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从而做到责任分明、纪律严格、互相协调、效率提高;同时,科学合理而明确的分工也便于部门、个人的相互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2、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指单位内部为全面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标准程序及实施要求,达到有效控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它主要围绕作业过程和工作质量与劳动效率等方面进行:二是进行业务结算手续控制制度,指经营管理活动中各环节必须履行的手续控制制度规定。如采购供应环节中的计划、审批、采购、验收、保管、付款、记录和复核各步骤必须分别是由生产部门、主管部门、采购部门、仓储部门、财务部门逐一完成。
3、会计控制制度。指财会部门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财产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而制订的各种财务处理规程和防范措施与办法。会计控制制度是单位管理控制制度的核心部分。它包括: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其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进行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相互监督、制约和牵制。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进而防止产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按检查、授权批准监督检查等。
(2)授权批准控制。主要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明确规定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内部会计控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编制、会计账薄记录和会计报表编制报告制度和处理程序,建立舜口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贡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部门负责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帝j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是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加强内审监督,可减少或避免出现违法乱纪.起到“把关”和“保驾”的作用。
1、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测试阶段。
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情况,这是审查内控制度的第一步。其方法步骤是:首先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组织机构、经营范围、各种内控制度、业务处理程序和手续等:其次,将上面了解的情况,应用记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把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直接描述出来.了解其健全程度和完整程度:最后,综合汇总调查结果,确定符合性测试的人员分工.重点和方法等。
2、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阶段。
即进一步检查内控制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以及执行程度如何及其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可信赖程度,以确定下一阶段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测试的过程.就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查证核实的过程。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凭证测试、实地测试、实验测试三种。
3、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阶段。
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会计处理程序发挥作用程度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会计处理程序发挥作用下所产生会计数据的可信性,从而揭示内控制度的实质问题。以便审计人员据以作出审计结论。这一阶段。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给予信赖的,则实质性测试份量和程度就可以相对减少:反之可定为审计重点则应增加实质性测试的份量和程度,找出问题所在,收集审计证据,确定性质,以便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作出切实、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结论。
4、全面评价阶段。
在实质性测试结束后,根据其测试结果。编写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有效性作出全面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并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以利据此改进工作.完善内控制度,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内控制度审计的作用[1]
1、有利于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如何设计和优化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评估审计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由于经济的发展.审计的工作量将越来越重,以目前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其承受能力与传统的审计方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审计监督.必须要变革审计方法。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克服详查或大量抽查浪费人力和时间的不足.它不仅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审计质量。达到深化审计监督的目的。
2、有助于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突出审计重点。
审计方法、抽查重点及审计范围的确定.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人员就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有利于从薄弱环节入手。有效地迅速地明确审计重.最和方向,既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审计工作量。
3、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经济领域违纪违规的发生,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单位不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有效。审计工作不仅要揭露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在内控制度中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舞弊行为的“防火墙”作用.做到防查结合.以防为主.达到抓标治本的目的。
4、有助于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别于传统的事后对经济活动及账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它将审计的重点放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完整性及严格的执行程序上来.变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有利于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损失和浪费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