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信贷控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贷控制(Credit Control)

目录

什么是信贷控制

  信贷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信贷总规模或基础货币总量,而对社会货币信贷总量实行目标管理的一种宏观管理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和保持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信贷总量管理主要是对国家银行贷款总规模的控制管理,其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国家银行货币信贷计划和现金发行计划。随着经济金融体制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在信贷资金总量管理方面先后实行过统存统贷、差额包干、实贷实存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银行实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信贷总量管理则主要是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和管理,其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调整中央银行储备货币规划、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信贷控制的内容[1]

  信贷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组织设置、信贷政策信贷风险监测与管理、信贷监督与检查等。

  1.信贷管理组织

  信贷部门的组织设置必须服从职能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即审贷分离的原则。这种分离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岗位上的分离和部门之间的分离。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清楚、合理,岗位分工也要明确,而且要有书面的文件。

  组织设置应该分为两个层次:职能部门和信贷委员会。职能部门也至少要有两个,即负责贷款发放的部门和负责贷款监督管理的部门。前者负责对贷款的调查、发放、日常管理,后者负责贷款的审批、检查监督、贷款政策的制定。信贷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是信贷业务的最高决策机构。

  对于小型的农村信用社,重点不在于要求其应设立何种组织,关键在于操作中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审贷分离的原则。

  2.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要涉及听有的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贷款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信贷政策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贷款服务方向。在信贷政策上必须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在制订信贷政策时,首先应明确为社员、社区服务的政策原则,体现对社员贷款的优惠政策。农村信用合作社还要体现为“三农”服务的政策要求。

  (2)贷款业务发展战略。贷款业务发展战略是开展贷款业务的指导思想,包括开展信贷业务应遵循的原则、希望开展业务的行业和区域、希望开展的信贷品种、希望达到的业务扩展速度和信贷规模。制定贷款业务发展战略应符合稳健经营的原则。

  (3)贷款审批的分级授权。应规定所有信贷人员的信贷权限。信贷授权要由理事会批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定期调整。信贷授权的调整也必须经理事会批准,而且必须对调整的频率进行控制。

  (4)贷款发放的规模控制。应根据资金来源和资产的组合,确定运用于贷款的资金总量。控制和调节贷款规模的手段是控制存贷比例

  (5)贷款的期限和品种结构。应明确规定贷款的最长期限,并规定贷款期限应保持与贷款项目生产周期或资产转换周期一致。应明确规定贷款的品种,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制定相应的贷款政策和操作程序。应明确规定各种贷款的不良贷款可接受程度,超过限度的要限制开展或停止开展。

  (6)利率。必须明确规定贷款的定价政策,包括定价过程与方法。必须明确规定执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浮动范围。各种优惠贷款利率要考虑筹资成本管理费用、工资费用和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

  (7)贷款的担保。应根据《担保法》制定贷款担保政策,贷款担保政策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①明确担保的方式

  ②规定抵押晶的鉴定、评估方法和程序;

  ③确定贷款与抵押品价值的比率、贷款与质押品价值的比率;

  ④确定担保人的资格和还款评估方法。

  (8)贷款审批和管理程序。应制定书面的贷款审批和管理程序,规定贷款审批过程的正式步骤,规定贷款的批准权限、有关信贷组织之间的报告关系,体现审贷分离的原则。贷款审批和管理程序的顺序和内容包括:

  ①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

  ②对借款人信用等级进行评估;

  ③就贷款项目调查,形成贷款调查分析报告;

  ④根据分级授权,审批贷款;

  ⑤就贷款条件借款人进行谈判,签订贷款法律文件,包括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

  ⑥根据贷款合同发放贷款。

  (9)信贷集中风险管理政策。信贷集中一般指向一个或一组关系密切的借款人发放的、未经特别批准的、金额超过资本金一定比例的贷款。信贷政策应当促使贷款多样化,应当明确规定信贷集中的可接受程度。信贷部门应当随时对信贷集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定期向管理人员汇报。

  (10)关系人贷款政策。关系人是指理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及其亲属,以及上述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应明确规定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而且要对关系人贷款的绝对额进行严格控制,要与资本金挂钩。

  (11)贷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信贷人员应保持与借款人的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借款人,了解借款人的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定期进行信贷分析。应建立贷款回收催收制度,在贷款还本付息到期日之前,提前书面提醒借款人偿还到期的贷款本息,借款人末按时还本付息,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进行催收。

  (12)贷款分类制度。应建立贷款分类制度,明确贷款分类程序与方法。贷款分类程序与方法包括:

  ①阅读信贷档案与填写《信贷状况报告表》;

  ②审查贷款基本情况;

  ③确定还款可能性;

  ④确定贷款分类结果;

  ⑤进行信贷讨论。

  (13)呆账准备金政策。应建立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包括:风险识别机制、对贷款准备金的评估制度和贷款冲销制度。在制订信贷政策时,还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①内容上应当广泛,但不应有过多的限制性,僵化的信贷政策不仅削弱开拓业务的主动性,而且影响盈利和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资金需要;

  ②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便于在信贷资金结构和服务领域方面对变化的情况作出迅速的反映;

  ③应该考虑资金、人力、设施和业务发展潜力;

  ④必须确保避免任何不公正的条款。

  (14)贷款档案管理政策。应建立科学、完整的贷款档案管理制度。贷款档案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贷款档案的结构和应包括的文件。一份完整的贷款档案应包括三个部分:法律文件、信贷文件和还款记录;

  ②贷款档案的保管责任人。信贷管理人员应清楚信贷档案的完整程度,对所缺内容及原因应作书面记录,归入贷款档案;

  ③明确贷款档案的保管地点。对法律文件要单独保管,应存放在防火、防水、防损的地方;

  ④明确贷款档案存档、借阅和检查制度。

  信贷政策应当是书面的,应当发至每一个信贷人员手中。信贷政策应当根据市场环境和业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信贷政策应当得到严格执行。

  3.信贷风险监测与管理

  应建立信贷风险监测与管理制度,科学地识别和测定贷款风险及其程度,这一制度应该包括贷款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小良贷款的监测、信贷管理责任刮、信贷风险台账和信贷管理人员离职审计等。

  4.信贷监督检查与评价

  应建立信贷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明确信贷监督检查与评价的内容,定期对信贷活动作出评价。信贷监督检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1)信贷质量的总体情况;

  (2)信贷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情况;

  (3)贷款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4)贷款分类制度的健全程度;

  (5)贷款监督与评价职能的充分性;

  (6)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7)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要求的情况。

信贷控制是理性的政策选择[2]

  在2008年的货币政策中,最受非议的是央行在去年末“窗口指导”中实际引入的信贷限额管理。然而,从考察调控目标与政策手段是否匹配的角度,当前央行所采取的“货币、信贷双稳定”的政策取向是很有针对性的。当然,还应该考虑如何对既定额度进行有效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果。

  货币需求与供给共同冲击

  央行在2007年末的窗口指导中实质上引入了信贷限额控制。由此招致了一些舆论的批评,甚至被一些权威学院派人士斥之为“计划体制的回潮”和“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在现任美联储主席和前美联储副主席共同完成的一篇经典文献中,他们讨论了面临不同冲击下最优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这一理论应用于我国,可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央行认为当前面临的是超额准备金或信贷供给增加的冲击,那么,无论是稳定货币还是稳定信贷的政策取向都是正确的;如果央行认为当前面临的是货币需求下降的冲击,那么,就只有稳定信贷的政策取向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央行认为当前面临的是货币供给信贷需求增加的冲击,那么,就只有稳定货币的政策是有效的。

  在2007年以前,央行一直认为投资扩张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外贸顺差输入导致的过剩流动性,而银行超额准备金水平的变化则只不过是这种冲击的表征而已。这意味着,货币供给冲击在当时被认为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唯一重要冲击。

  在此判断下,稳定货币便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货币当局唯一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取向。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2006-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央行先后进行了多达14次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升,11次的定向央票发行。

  然而,不遗余力的政策操作的最终效果却仍不完全令人满意。这暗示,政策药方可能还不完全对症。除货币供给冲击外,我国经济可能还面临着其他类型的冲击。去年余永定首次提出: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除了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货币供给冲击外,还存在着居民持有货币意愿下降造成的货币需求冲击

  同时面临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双重冲击下的政策选择,央行就应同时采取稳定货币和稳定信贷的措施。与加息和惩罚性定向央票相比,信贷限额管理显然在稳定信贷上更为快捷有效,效果也更具可预见性。这其实才是当前央行采取信贷限额管理最根本的原因。

  我国当前同时面临货币供需两方面冲击的判断也意味着,即使信贷限额管理措施出台,央行仍会继续采取市场化公开市场操作、定向央票准备金率等其他数量工具回笼流动性,以便同时达到稳定货币的目的。

  货币需求出现明显下降

  首先,考察货币供给冲击的经验证据。外贸顺差带入的外汇,直接为货币当局发行人民币收购,其结果就是货币的被动增发,由此表现为货币供给冲击。这种冲击的大小,可以通过测算外汇占款基础货币的作用系数来进行衡量。

  2002年初,人民银行的外汇占款仅为17393亿元,外汇占款基础货币的作用系数(a)为43%;此后在外贸顺差的推动下,外贸盈余整体向上跃升,作用系数也飞速攀升。2007年12月,外汇占款余额为115169亿元,作用系数为113%。外汇流入带来货币供给被动增加的巨大压力。

  其次,考察货币需求冲击的经验证据。根据余永定的分析,货币需求冲击主要表现为居民持有货币意愿下降,同时持有其他金融资产意愿上升。

  央行每季度公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在整个2005年,居民的货币持有意愿都是较为稳定的,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城镇居民的比例全年各季度都基本在5.1%-6.5%之间徘徊。然而,进入2006年之后,居民的货币持有意愿出现了快速、明显的下降。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城镇居民的比例,第四季度达到了18.5%,较2005年高点大幅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2007年,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城镇居民的比例在30.0%-40.2%之间,继续急剧攀升。

  假定将M0居民储蓄之和视为居民持有货币的大致指标。2003年1月-2006年1月,居民货币需求的总体趋势是稳定的,区间内平均增速大致维持在18%左右。但是,进入2006年以后,我国居民的货币需求就开始了迅速的下降过程。从15%以上的增速下降到了2007年11月最低约6%的水平,在一年时间里大幅下降了9个百分点。

  由此表明,至少在2003年以来的这段时间里,我国除了面临货币供给增加冲击外,的确还同时面临着货币需求增速下降的冲击。而对冲击根源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因此,其实际经历的从主要稳定货币逐步向同时追求“货币和信贷双稳定”的政策转变,也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是有针对性的。

  基础货币增速明显下降

  接下来考察央行力图稳定货币的经验证据。在实际政策操作中,稳定目标货币量(M2)的第一选择就是在假定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首先稳定基础货币。

  2006年以后扣除法定准备金后的基础货币不是保持稳定,而是增速较以前出现了明显下降。这表明,央行认为贷款的强劲增长已使得货币乘数明显放大,因此有必要促使基础货币(不含法定准备金的)下降才能最终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从而最终保证政策预期效果的达成。去年末的M2增速为16.7%,总体接近年初预定的16.0%的水平,可谓基本实现了货币稳定。

  问题的关键是,在同时面临“双重货币冲击”的形势下,单纯稳定货币显然是不够的,央行此时必须同时采取措施稳定货币和信贷。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从理论上说央行同时稳定货币和稳定信贷的“双稳定”思路总体是对症的,但在给定信贷限额内,如何对既定额度进行有效分配,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最终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则是宏观当局不应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该项调控政策的可持续性。

  自2003年以来,我国除了面临货币供给增加的冲击外,还同时面临着货币需求增速下降的冲击,其主要表现为居民持有货币意愿下降,持有其他金融资产意愿上升。而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也有针对性地实现了从主要稳定货币向追求“货币和信贷双稳定”的转变。

  从目前的情况看,央行同时稳定货币和稳定信贷的“双稳定”思路总体是对症的,也开始显现效果,但在给定信贷限额内,如何对既定额度进行有效分配,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最终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则是不应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成玉.合作金融经营与监管实务.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
  2. 信贷控制是理性的政策选择.新华网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Dan,Yixi,东风,连晓雾,Tracy,Lin,Mis铭,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信贷控制"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