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债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九六债券是中国在中华民国时期,由北洋政府发行的一种公债,因其发行额共计9600万元而得名。发行目的是为偿还以盐税余额作抵押的内外短债,因而又称偿还内外短债八厘债券。
1921年冬,由于北洋政府以归还善后借款和盐务经营后的盐税余额作抵押所借的内外短债数目过大而引发金融风潮。北京银行公会邀集全国银行公会所属的内外银行协商决定不再以盐余抵押政府款项,要求政府从速整理旧债。
1922年2月11日,北洋政府公布偿还内外短债八厘债券条例,决定以发行债券方式,发新债还旧债。债券分银元和日金两部分,银元部分56391300元,日金部分39608700元,共计9600万元。其面值分为1000、100、10元三种。偿还期限原定为7年,从1923年1月起分六年半还清,每年偿还两次。
第一次抽还总额的4%,第二至第五次每次抽还总额的7%,第六至第九次每次抽还总额的8%,第十至第十三次每次抽还总额的9%。发行后因资金短缺,本息均无着落,银元债券仅付息一期,日金债券付息九期,还本三次,以后再未还本付息。但由于该公债不记名,可自由转让、买卖、抵押,可用作公务上所需保证金的担保品,也可用作银行的保证准备金,所以虽其既不还本也不付息,但到1933年买卖九六公债的人仍甚活跃,变成投机之目的物。
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九六债券表现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债市才逐渐回升。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易旺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
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