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中原工学院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原工学院(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原工学院(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原工学院网站网址:http://www.zzti.edu.cn/

目录

中原工学院简介

  中原工学院始建于1955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面向全国招生的省部共建、以省管为主的高等院校。

  中原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370人,其中专任教师87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4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0多人;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校园占地1360亩,分南区、北区和西区三个校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建筑面积41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图书馆拥有各类藏书145.2万册,有12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有国际联机检索,建有电子阅览室和镜像站点,形成了基于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图书情报系统。计算机网络发达,中原工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等中原工学院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单位”称号。2005年,中原工学院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国中原工学院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中原工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原工学院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中原工学院坚持高质量教学立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原工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人才培养目标,启动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质量监控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原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以及各类服装设计、服装表演大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 “良好”,2006年在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德育评估中获“优秀”。

  中原工学院坚持高水平科研强校,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中原工学院现有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空调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静电检验测试中心、河南省纺织服装CAD研究开发中心、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化专用虚拟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纺织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级研究机构。2004、2005、2006连续三年中原工学院专利受理量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中原工学院出版有《中原工学院学报》、《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纺织服装科技》及《空分技术》4种学术期刊,在专业领域享有一定声誉。

  中原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瑞典、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开展了教师和学生教育交流活动;2003年以来,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西兰联合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了11个合作办学项目。同时,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拓宽了办学渠道。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秉承“博学弘德,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勤奋、严谨、进取、文明”的校风,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原工学院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把中原工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以工为主、特色显著、若干个学科国内先进的多科性高等中原工学院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以新的理念、新的管理规模式和新的动力,以朝气蓬勃的面貌和青春的激情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不断为打造河南省一流、国内较知名度的社团而奋斗着! 2006年中原工学院爱心社荣获国家级优秀社团的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20多家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爱心社所属的“爱心超市”、“爱心帮扶小组”也成为河南省高校的一个“爱心窗口”!这是中工的骄傲! 2007年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协会、环境与发展协会荣获河南省优秀学生社团的荣誉称号。

中原工学院建校史

  中原工学院建于1955年,前身是“榆次纺织机械工业中原工学院”。

  1957年,中原工学院迁往郑州市,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制造中原工学院”。

  1958年,中原工学院划归河南省管理,省政府根据河南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中原工学院改建为“河南纺织机械学院”,实行本科、中专并存。

  1959年,全国院校调整,中原工学院恢复“郑州纺织机械制造中原工学院”校名,仍归纺织工业部管理。1959年,青岛纺织干校电机专业并入中原工学院,中原工学院改称“郑州纺织机电中原工学院”。

  1960年,纺织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原工学院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学院”,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

  1961年,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中原工学院本科再度下马,恢复“郑州纺织机电中原工学院”校名。

  中原工学院先后划归河南省、郑州市纺织局管理,由1970年,郑州市革委会将中原工学院撤销,改建为“郑州纺织机械配件厂”。

  1978年,纺织部经与河南省政府协商,决定恢复“郑州纺织机电中原工学院”,并重归纺织部管理。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原工学院更名为“郑州纺织机电专科中原工学院”,招收首届专科生。

  1987年,中原工学院升格为“郑州纺织工学院”,成为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

  1997年,中原工学院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的特色

  特色一:以纺织行业为依托,培养实践能力强、面向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50年的办学过程中,中原工学院始终以纺织行业为依托,培养实践能力强、面向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987年,中原工学院升格为本科,更名为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在认真研究纺织行业和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了主要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在教学安排上,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计算机、外语教学,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与设计能力,形成实践能力培养的“一条龙”,以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抓好各项教学工作。制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列》,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逐步建立了包括经常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抽查、答辩巡查、复答辩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的检查监督机制。把教学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均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要求制定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同理论课一样进行严格要求和考核。

  1997年,中原工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评估专家组在给中原工学院的反馈意见中认为:“在培养规格上,强调了面向基层,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中原工学院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培养的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1998年,随着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原工学院由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也由单科型逐步向多科型发展,给中原工学院培养人才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内涵。中原工学院在办学中,注重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纺织行业为依托,巩固和加强与纺织行业的联系。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纺织类专业的课程和环节设置注意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其它部分有的工科专业设置了纺织类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中原工学院与纺织企业在产品开发、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的合作越来越深入。有的纺织企业(如:郑州纺织机械厂、邵阳二纺机、宜昌纺机和宝花纺机)在中原工学院设立了以企业命名的奖助学金,中原工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多在纺织行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也多是围绕着纺织行业,毕业生50%以上在纺织行业和与纺织相关行业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

  二是坚持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构建了学生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科技活动的综合实践平台,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了由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设计(论文)、科技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赋予了实践教学新的内涵。一年级学生安排认识实习及课程实习,增强专业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二、三、四年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及早参与科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各院系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金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创业大赛”、“营销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服装设计和服装表演大赛,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特色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重视教学质量是中原工学院的优良传统。建校伊始,中原工学院就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1984年成立了教学评估专家组,先后开展了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及教师教学督导工作。1985年开始学生评教,1994年中原工学院正式建立了第一届教学督导专家组,进行更加规范化的课堂教学督导工作。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二维”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建立了“五评、五查、二考、一员”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制定“二维”教学质量标准

  中原工学院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中原工学院实际,制定了一套完善、合理,体现中原工学院水平和定位的“二维”教学质量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含业务规格)和课程教学目标,分别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中;二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近年来,中原工学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质量标准,以适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培养计划是中原工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中原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原工学院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对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中原工学院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和其它各种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的基本依据,中原工学院一直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根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工作,为了实施新版培养计划,2002年开展了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工作。2004年又把教学大纲修订作为 “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项目,制定了“中原工学院本科教学大纲制定(修订)管理规定”,规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大纲制定的基本要求。组织各院系制定了本科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并通过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评审论证。教师在教学、中原工学院在教学检查和评估时都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严格执行。

  1998年以来,中原工学院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教师从事各环节教学工作的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考试工作质量标准,为评估、考核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中原工学院构建了由中原工学院领导班子、主要职能部门、教学部门、教学评估专家组、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师及学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分别设立了由46名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和由17名专家组成的教学评估专家组。

  中原工学院领导负责质量目标确定和重要事项决策;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和教学质量调控的实施;教学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教学评估专家组负责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教学督导专家组负责对课堂和实验教学质量督查、评价指导,提出提高课堂和实验教学质量的建议;教师及学生一方面负责收集并反映对教学及其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根据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和学习,发挥教学质量工作的主体作用。

  3.形成“5521”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原工学院形成了一套质量监控的长效工作机制,即“五评、五查、二考、一员”工作机制(“5521”机制)。

  (1)“五评”是指二至三年进行一次中原工学院教学工作自评、四年进行一轮专业评估、两年进行一轮课程评估、四年进行一轮实验室评估、每学期进行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五评”机制使中原工学院能够准确了解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和质量,根据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控,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五查”是指全面教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抽查、试卷抽查、实习教学抽查和毕业生质量调查。

  (3)“二考”是指院(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教务处通过对院(系、部)教学工作的各种状态数据、检查记录、评估结果、总结等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和量化评分,对教学工作考核排名最后一位的部门给予警告,教学工作考核不合格的院(系、部),年度综合考核为不合格。“二考”机制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各院(系、部)加强教学建设、改革和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4)“一员”即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学生教学信息员由各班学习委员兼任,中原工学院分管教学、师资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座谈会的形式,每学期直接听取一次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的意见和建议由有关职能部门逐条落实解决。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及时改进中原工学院各项教学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评、五查、二考、一员”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机制,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建立良好学风和教学工作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4.形成了一套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程序

  (1)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中原工学院根据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努力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几年来,中原工学院先后把主讲教师资格(含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师德师风、学风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列为主要监控环节。

  (2)制定各主要监控环节的控制目标

  中原工学院根据培养目标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研究制定各主要控制环节的控制目标,以保证教学质量标准落到实处。

  (3)信息采集、分析与反馈

  为了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中原工学院努力拓展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渠道。目前已有实地考察、座谈会、问卷调查、计算机网络等行之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初步形成了由学生、教师、管理干部、专家等组成的教学质量信息网络。教务处对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的有关方面反馈。

  (4)制定调控措施并实施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是质量控制。中原工学院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调控,保证教学质量。

中原工学院的院系设置

  中原工学院设有纺织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机电学院、服装与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外语系、土木建筑工程系、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亚太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工业训练中心等18个教学部门,开设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52个本科专业,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等19个硕士点,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

中原工学院的辉煌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原工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趋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特别是“5521”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全程、全员、多因素管理,富有特色,效果显著。不仅促进了中原工学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也在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1990年,中原工学院关于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面向经济建设,办出专科特色”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993年,关于高等院校教学评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抓评估,促建设,不断开拓进取”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原工学院教学质量控制的实践”获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河南中医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等院校先后来中原工学院学习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经验。

  2005年5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了中原工学院建立“5521”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做法。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原工学院"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2.92.79.* 在 2008年12月2日 09:39 发表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都特别官僚。架子比省长还大。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