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不合理储存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不合理储存

  在物流系统中,仓储作为一种必要活动,由其自身特点决定,如果在质量、数量、储存时间、储存结构、地区分布、费用支出等方面管理不恰当,经常会出现冲减物流系统效益和恶化物流系统运行的情况,所以有着对社会物流活动的“逆”作用。这种逆作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存储和被存储期间所发生的质量变化和价值损失造成的。

不合理储存的表现形式

  不合理储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由于储存组织和管理不合理,造成了物品在存储时间、数量、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和失衡,增加仓储成本,影响仓储效率;二是由于储存技术不合理,造成物品在质量方面发生变化,引起损失;三是货物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价值损失,使储存不能充分发挥作为一个利润源的作用。

  1)储存组织和管理不合理

  (1)储存时间过长。储存时间从两个方面影响储存功能要素的效果,两者彼此消涨的结果形成了储存的一个最佳时间区域。

  一方面是经过一定的时间,被储存物资可以获得“时间效用”;另一方面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有形及无形损耗的加大,是“时间效用”的一个逆因素。从“时间效用”角度来考察,储存一定时间,效用可能增大;也会出现效用增加减缓或者降低。因而储存的总效果是确定储存最优时间的依据,一旦储存时间超过储存最优时间区域,被储存物资损耗加大,就会对物流系统的效益造成负面影响。

  (2)储存数量过大。储存数量也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储存的效果,这两方面利弊的消涨,也使储存数量有一个最佳的区域,超过这个数量区域的储存量,是不合理的储存。储存数量对储存效果的影响是:一方面,储存以一定数量形成保证供应、保证生产、保证消费的能力。一般而言,单从保证的技术来看,数量大可以有效提高这一能力。但是保证能力的提高,并不与数量成正比,而是遵从“边际递减”规律,即每增加一单位储存数量,总能力虽会随之增加,但所增加的保证供应能力却逐渐降低,以致最终再增加储存量对保证能力基本不产生影响,如图1.5所示。

  另一方面,储存的损失(存货的失效、损坏和丢失费用等)随着储存数量增加而基本上成比例地增加,储存数量越大,损失量也越大;如果管理力量不能也按比例增加的话,甚至还可能出现储存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损失陡增的现象。因而可以肯定地说,超出一定限度的储存数量是有害而无益的。

  (3)储存数量过低。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储存数量过低会严重降低储存对供应、生产和消费的保证能力。但同时,储存数量过低,储存的各种损失也会越低。两者彼此消涨的结果是,储存数量降到一定程度,由于保证能力的大幅度削弱会引起巨大损失,其损失远远超过由于减少储存量、防止库损、减少利息支出等带来的收益。所以,储存量过低,也是会大大损害总效果的不合理现象。当然,如果能够做到降低储存数量而不降低保证能力的话,数量的降低则是绝对好的现象。在仓储管理中所追求的零库存,就是出于这个道理。所以这里的不合理储存所指的“数量过低”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保证能力由数量决定而不是由其他因素决定。

  (4)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储存条件也从两方面影响储存的效果,这两方面利弊消涨的结果,决定了储存条件只能在恰当范围内:条件不足或过分,都会使储存的总效益下降,因而是不合理的。

  储存条件不足,是指不能为储存物提供良好的储存环境及必要的储存管理措施,因而往往造成被储存物的损失或整个储存工作的混乱,使储存后的工作受到损失。储存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储存场所简陋,储存设施不足以及维护保养手段与措施不力,不足以保护被储存物。储存条件过剩,指的是储存条件大大超过需要,从而使被储存物负担过高的储存成本,使被储存物的实际劳动投入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从而出现亏损。

  (5)储存结构失衡。储存结构是被储存物在品种、规格、储存位置等方面的比例关系。在宏观上和微观上被储存物的比例关系都会出现失调,这种失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储存物不同品种、规格的储存量失调。存在总量正常,但不同品种、规格此有彼无或此多彼少的现象。

  ②储存物不同品种、规格的储存期失调。存在此长彼短的失调现象。

  ③储存物储存位置的失调。在大范围地理位置上或局部存在放置上该有却无、该少却多、该多却少的失调。

  2)货物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

  在储存期间,物资的质量变化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储存时间。物资在储存过程中,内部物质运动不断进行,这种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储存期越长,这种变化的聚集就越大,最终可能引起质量指标的变化。

  (2)储存环境。物资储存环境可能促进或减弱上述变化的趋势。不良的储存环境,可能大大加速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储存操作。储存过程中,要经常作业于被储存物品,这可能造成突发性碰撞、磨损、冲击、混合等,从而使质量迅速发生变化。

  物品有可能在物理和机械方面发生一些质量方面的变化。如物品在温度、湿度、压力的影响下,由于挥发、融化、熔融,其物理存在状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或失去了物品原来的价值;由于仓库密封不善,或包装破损,造成物品的渗漏变化;一些物品吸附了有味气体或液体,从而失去或降低使用价值;物资在储存过程中受外力作用造成形体的破裂,如破、掉边、折角等。

  物品还有可能在化学方面发生一些质量方面的变化。如分解与水解;水化;锈蚀;老化;化合;聚合等。粮食等物资还有可能受到外界生物的影响,发生霉变、发酵、腐败等生化变化,也会引起使用价值的严重变化。

  此外,由于鼠类、害虫、蚁类等生物侵入,也会造成被存物的损失。

  3)货物在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价值损失

  (1)呆滞损失。储存的时间过长,虽然原物资的使用价值并未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需要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该物资的效用降低,无法按原价值继续在社会上流通,形成长期聚集在储存领域的呆滞物资,这些物资最终要进行降低价格处理或报废处理,所形成的损失为呆滞损失。有许多呆滞物资同时也存在物理、化学和生化的变化,使损失叠加,问题更为严重。

  (2)时间价值损失。物资储存实际也是货币储存的一种形式。资金的时间价值决定,每存放一定时间,资金就按一定规律减值。所有被存物都必然占用资金,而资金的使用要付出一定的利息,储存时间越长、数额越大,利息支付就越多,或储存时间越长、数额越大,资金的机会投资损失就越大。这是储存时不可忽视的损失。

  (3)过高的储存成本。一是库存会引起仓库建设、仓库管理、仓库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等项费用开支。二是储存物资占用资金的利息,以及这部分资金如果用于另外项目的机会损失。三是陈旧损坏与跌价损失。物资在作为库存期间可能发生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损失,严重者会失去全部价值及使用价值。随储存时间的增加,存货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陈旧,一旦错过有利销售期,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跌价损失。四是保险费支出。近年来为分担风险,我国已开始对储存物采取投保缴纳保险费方法。保险费支出在有些国家、地区已达到很高比例。五是进货、验收、保管、发货、搬运等工作费用。上述各项费用支出都是降低企业效益的因素,再加上在企业全部运营中,储存占用达到40%~70%的高比例,在非常时期,有的企业库存竟然占用了全部流动资金,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不合理仓储的表现证实了仓储的确具有降低物流系统效益的有害性,这正说明了仓储管理的必要性。科学的仓储管理的研究,就是要在物流系统中充分发挥仓储的积极作用而扼制其消极作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活动和物流过程服务。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不合理储存"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