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模式[1]

  所謂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模式,是指中央銀行在對巨集觀經濟的調控中,必須具有明確的最終目標,採取有效的政策工具,選擇具體的調控對象(或中間目標),運用合適的調控形式

  所確定的最終目標(如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降低失業率、穩定物價等)。

  採取的有效政策工具(如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等)。

  選擇的具體調控對象(或中間目標,即聯繫最終目標和政策工具之間的金融目標,如貨幣供給量利率水平等)。

  運用的各種調控形式(如通過金融市場計劃手段法律手段等)。

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的一般模式[1]

  Image: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jpg

  圖: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的一般模式

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模式的類型[1]

  1、直接型調控模式

  

  圖:貨幣供給的直接型調控模式

  當一個國家對巨集觀經濟採取直接管理體制時,中央銀行金融巨集觀調控就只能是運用指標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調控形式,通過強制性的指令性計劃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現金流通量和銀行系統的貸款總量,以此來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月標。前蘇聯、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我國在1979 年以前均採用過計劃指標控制這種模式。

  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都採取過這種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與高度集中型經濟模式下以實物管理為主的直接控制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在這種體制下,中央銀行在全國金融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由此各家專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對中央銀行有根強的依附性。在此情況下運用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可以收到預期效果的。因為指令性計劃一旦制定,中央銀行就運用行政手段來強制地貫徹執行。所以,只要中央銀行不突破計劃,不增撥信貸資金,不迫加貨幣發行,那麼,全國的貨幣供應量就不會突破預定的指標。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軌的當今世界,這種直接型調控模式暴露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它不利於充分維護廣大基層銀行的自主權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不利於充分發揮信貸利率杠桿有效調節經濟的作用;因為管理辦法僵死,時而會造成經濟的波動和決策的失誤,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容易出現“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等弊病。

  2、間接型調控模式

  

  圖:貨幣供給的間接型調控模式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大多採用這種模式。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客觀要求,經濟運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過渡已是歷史的必然。

  間接型調控的特點是:它所依存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相當規模和發育健全的金融市場;中央銀行在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巨集觀調控的同時,並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較好地尊重微觀金融主體的自主權;較好地起到抑制經濟波動的緩衝作用。

  兩種貨幣供給的間接調控模式比較

終極目標確定中間目標貨幣政策手段調控形式
間接型預測性
指導性
間接控制貨幣供應量通過準備金、利率、匯率等經濟手段,富有彈性大量通過金融市場,少量通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作用面大
直接型指令性直接控制貨幣供給量計劃指標管理,缺乏彈性通過銀行縱向管理,作用面小

  圖:兩種貨幣供給的間接調控模式比較

  3、過渡型調控模式

  過渡型調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間接型過渡的模式。發展中國家一般採用這種模式。有些雖採用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但因其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低,金融市場不發達,加上財政、外匯赤字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等,還有必要對經濟採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

  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已從傳統的直接管理體制過渡到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相結合的雙重管理體制。對於國民經濟的運行,國家既運用經濟手段,也運用計划行政手段。特別在巨集觀失控的情況下,採用一些直接控制手段會收到較快的成效。但從長遠觀點看,依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中央銀行採用間接型金融巨集觀調控模式已是必然趨勢。由此,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在巨集觀經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將愈來愈明顯。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翟書斌.《金融學》第八章 貨幣供給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Angle Roh,Dan,Zfj3000,鲈鱼,东风,KAER,连晓雾,HEHE林,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貨幣供給巨集觀調控模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