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潛成本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潛成本理論[1]

  潛成本理論顯現成本的對稱。為加深對潛成本的認識,有必要對顯現成本做概括性的描述。 在工業經濟社會中企業計核成本總是以顯現成本為依據的,並形成了具有一套完整而科學的計算程式和方法。將此稱為-傳統成本理論。顯現成本是指計入帳內的、看得見的實際支出,例如支付的原材料費用、工資費用等,因而其是有形的成本。一般成本會計計算出來的成本都是顯現成本,銷售收入減去顯見成本以後的餘額稱為帳面利潤。從某種角度講,顯現成本反映的是實際應用成本,諸如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動力、生產工人工資及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企業的成本主要反映的是其在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占用情況。這類成本對於產品使用價值的形成具有或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因而總可以在產品價值中得到反映並具有可直接計算的特點。馬克思對這類成本是這樣描述的: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產品中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這就告訴我們,傳統成本(即顯現成本)是由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的價格所組 成。

  經濟學原理表明,在一個存在競爭的市場中,產品的交易價格的確是必須依據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這就是說,價格不是某個企業可以自由決定的變數,企業欲在市場產品交換中獲取更多的利潤,唯一能做的是努力降低成本,使其低於社會水平成本。因此,降本增效是傳統成本理論的核心,本利互逆是傳統成本理論立論的基石。

  作為與顯見成本對稱的潛成本是指企業為納入傳統成本範圍的,並常處於潛在狀態的,對企業競爭力有極大拉伸作用的創新成本和開拓經營成本的統稱。潛成本是市場競爭的產物, 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成本的主導形式,也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知識經濟社會,企業仍舊必須有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傳統的成本仍舊在起作用。不過這種作用的重要程度正以驚人的速度減退。因為決定某一產品價值的已不在憑藉其內耗自然資源的多少或占用了多少社會必要勞動(即具有某中技能的體力勞動),而是凝結其間的知識含量(亦或智力含量),也就是產品依賴知識所進行的創新,並具有滿足社會個性化需求的特殊能力,反映在產品的市場價格上,由於無競爭者或少競爭者,使價格有大幅提升而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所以,對產品價格起支撐的主要是知識性成本或創新成本,這種成本並非是以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反映的。這表明在潛成本中,知識性成本是其構成的主要內容。

  當然,與傳統成本的寫實性、計量的直接性等特點相比,潛成本具有它的虛擬性、計量的複雜性、可附加性、增殖性、無極限性等特征。因而,在成本的計量和管理上也提高了市場更新的要求,需要人們去做進一步的創新探索。

潛成本與顯現成本的理論比較[1]

  無論是潛成本還是顯現成本都是企業成本的組成部分,所以它們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我們更多註重的是它們的個性特征,這才有利於提高我們駕馭各類成本的水平,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1.從它的各自反映的對象看

  顯現成本主要反映的是企業依靠自然資源的耗用推動物質產品的生產,促進企業經濟的增長,實現企業目標的經濟現象。潛成本則主要反映企業依靠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自然資源經營運作效率,創造更多更好的產品滿足效應,大幅度提高企業贏利能力,推動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現象。

  2.從它們反映的理論基礎看

  顯成本理論是以傳統政治經濟學的一般價值理論為基礎的。它研究的是產品在其價值形成過程中,物化勞動及活勞動(更多是體能)的耗費和占用對利潤實現的此長彼消的關係。傳統成本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本利互逆”,因而,反映在成本管理上,邏輯的結論便是只有“降本”才能“增效”。而潛成本則不然,它是以當代發展起來的廣義價值論(包括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等)、邊際成本與效益遞增規律以及知識經濟的有關理論為基礎的。它尤其強調智力成本的投入對產業經濟可持續的作用。潛成本的投入決不同於顯現成本簡單的自然資源轉換,它是利用智力資源的疊加和創造,形成具有個性化的生產,滿足消費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化的新格局,從而導致企業利潤大幅提高 .潛成本理論的重要前提是“本利同增”。因而,反映在成本管理上,邏輯的結論上便是“ 大投入”、“大產出”。

  3.從它們的管理思想看

  由於兩類成本的理論基礎不同,決定了它們在管理思想上也存在質的差異。

  顯現成本就其構成而言,大多是以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耗用占用為主導的,相對於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無限的財富擴張動機而言,在成本管理上也必然要求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業為求其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地位,拼命地擴張生產規模,增大生產批量,以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高企業贏利水平。所以“少投入、多產出”是其管理思想。

  潛成本作為現代企業成本的主導形態,在其構造上,是以人的智力資源開發的成本投入為主的。這樣投入大多先於產品的生產過程,或獨立於生產流程之外,不是直接轉移到產品價值中的成本形態,但是其投入追求的是企業產品的創造性-一種相異於社會一般產品的個性化產品,以滿足社會個性化的需求,所以對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並且其投入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創造性的多少和大小,決定了價格拉升的程度。所以,在其管理思想上,追求的則是“大投入、大產出”。當然,投入的前提是成本耗用對象的創造性 和增殖性。

  通過上述了理論比較,完全可以看出,企業顯現成本代表了傳統工業經濟的成本理論-“本利互逆,降本增效”;企業的潛成本代表了當代的知識經濟的成本理論“本利同增,增本增效”。

潛成本理論提高的時代意義[1]

  提高潛成本理論是時代的要求,它不僅豐富和完善了企業成本理論,使企業樹立既要重視對顯現成本的管理,降本增效,更要重視對潛成本的管理,增本增效。而且,它對於我國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的舊觀念,“降本難,增效更難”的惡性迴圈格局,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武器和解決方法,為企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有關權威的調查機構表明,到2000年第二季度我國企業虧損面仍達6成,其中,國有企業虧損面達7成以上,這種嚴峻的格局不能不使我們感到憂慮和困惑。我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便一直致力於對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探索企業發展的途徑。為什麼收效甚微?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就是我們相當多的企業仍舊堅持傳統成本管理的理念 和方法,只堅持“挖、革、改”,而不去尋求創新。所以在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越顯被動。從虧損企業的情況看,大多屬於傳統工業企業,是耗用自然資源的“大戶”,諸如礦產挖掘企業、冶金加工企業、能源生產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為什麼這些企業在不斷深化內部管理制度改革,走降本增效的路子的情況下,卻步入“本難降、效難增,虧損日益深” 的困境呢?我們不妨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中探找這其中的深層次的原因。

  由於當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用最新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生產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效率高的特點,一方面使得許多企業生產的物耗幾近極限水平,靠大幅度降低或減少成本中的物化勞動來提高企業的利潤,以無多少潛力可挖,另一方面隨著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工人逐步淪為機器的“附庸”,或正逐步成為多餘,生產中效率的提高以很少取決於工人的熟練程度,那種信靠提高工人操作熟練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降低單位產品活勞動成本途徑,已逐步失去威力。20世紀初10個工人中有9個乾體力活,到90年代便只有5/10,據保守估計到2010年卻占到1/10.這表明社會已進入不再依靠提高體力勞動的生產率創造財富,而是主要依靠非體力勞動生產率創造財富的時代。再者,在當今文明社會,靠延長工人勞動時間,或降低工人工資的辦法來降低企業成本的原始野蠻的做法,也是根本行不通的,企業在只依靠降低顯現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方面已沒有多大的迴旋空間。以我國實行目標成本管理,效益顯著的典型-邯鋼為例,它在實行目標成本管理之初降本增效的效應正逐步降低,尤其鋼材市場的國際競爭格局,更使它認識到僅死抱住“降本增效”這一“法寶”不放,不去提高產品的創新能力,就會失去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就不會有效的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飛機是靠鋼鐵製造的,美國的波音飛機每噸賣到1/5噸黃金的價格,而我們大量生產併為之自豪 的普通鋼卻只賣到不足兩千元一噸。所以邯鋼加大的創新力度,開發出新型特種鋼,才保住了效益穩定增長的勢頭。總結那些經濟效益穩定增長的企業的成功經驗,無不是加大創新投入,依靠智力開發的結果。換言之,就是依靠潛成本的大量投入,獲取更多的“創新利潤” .基於對當前知識經濟的發展中,傳統企業面臨的困惑和現代知識企業屢創奇跡的現實,我們認為,加強對潛成本理論的研究和利用,是時代的必然,也是確保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潛成本理論應用中應註意的幾個問題[1]

  潛成本理論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成本管理的主導形態,具有“本利同增”的基本屬性,應該為廣大企業所重視。但我們不能不指出,作為一種新的理論,畢竟在理論體繫上不夠成熟和完善。還有許多並不為我們目前所認識的深層次問題存在著。所以,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實業界,在研究和應用潛成本理論方面,應註意以下幾點:

  1.在企業成本管理的思維上要有觀念的突破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成本占主導地位,一定要堅持創新,努力加大創新投入。

  2.鑒於我國企業生產力水平多層次,知識型企業和傳統企業並存

  即便是在知識型企業中傳統成本仍然起作用,不能因為強調潛成本對價格和利潤的拉升作用,而忽視了顯現成本 ( 即傳統成本)應有的降本增效的作用。只不過在管理要點的確定上,應偏重於後者而已。

  3.由於潛成本並非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有企業長期不斷投入而生成的

  所以反映在利潤的增長上,則遵守著量變引起質變的法則。因而,在成本的計核上、效益測算上,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總結和摸索適應潛成本特點的計量手段和模型。尤其要註意資料的積累。通過構築長期趨勢線,探索本-價-理的線性和非線性的關係,為潛成本的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4.基於潛成本具有虛擬性、親性化的特點

  對潛成本投入的決策所承擔的風險確實要大於顯現成本投入的風險,投入正確則可能獲得出乎預料的高收益,投入不當,則可能導致事業慘敗。這就要求潛成本管理者有很高的經營素質和系統全面的高科技知識,並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然而現實中許多領導並非符合上述條件,故而在堅持集團決策的同時,要充分依靠企業內外的專家、智囊團的作用,選準潛成本投入的要點,努力減少決策失誤,降低成本投入風險。

  潛成本作為一種成本形態,在企業形成之初就存在於它的經營活動之中,並被那些精明者所利用,使其大發其財。只不過未能從理論上加以提高而已。只是到了知識經濟時代,潛成本在企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時,才得以被揭示出。我們相信,潛成本作為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人們堅持不懈地去培植和愛護,就一定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經營中成為頂梁柱。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張春華.關於企業潛成本理論的探索.《企業經濟》.2001年第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潛成本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