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的概述

  地域生產綜合體(Territorial Production Complex 簡稱TPC)是一種按照一定地域範圍組織生產的理論。這一理論起於原蘇聯,後來被傳人求敢和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六七個年代被介紹到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美國學者艾薩德接受了綜合體的概念,並把其作為闡述他的區域科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艾薩德所理解的生產與原蘇聯本土的不一樣。在原蘇聯,TPC所言的生產部門是既包括工業部門,也可包括農業部門,而在艾薩德看來TPC應專指工業而言。儘管如此,TPC理論曾在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並被地理學、經濟學、計劃與管理學研究者所重視,我國曾在50年代至80年代廣泛宣傳過這一理論。其各組成部分按功能可分為以下幾類:

  (1)核心類,主導專業化部門,通常為大型聯合企業, 一般佈局在地域生產綜合體的核心區位。

  (2)主體類,與核心企業在生產上相銜接的, 在利用其產品基礎上與其發生密切經濟聯繫的各種企業,依核心內企業佈局。

  (3)補充類,包括利用核心企業廢料進行生產的各種企業;為平衡和充分利用勞動力而安排的企業,依主體內企業佈局。

  (4)服務類,為上述企業提供原料、 燃料、 零配件和設備的企業,佈局在更外的圈層。

  (5)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基礎設施,包括生產性、機構性、 社會性設施。

  地域生產綜合體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它能比企業單獨布點帶來更大的聚集經濟效果,它不是企業簡單的地域聚集,而是使生產上相互補充的,經濟上密切相關的企業在地域上有序結合佈局,產生明顯經濟效果。

TPC理論的基本概念

  對TPC的範圍、概念問題,儘管在原蘇聯寫過大量的學術性文章,但至今還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些學者將自大的經濟區至基層行政區各級經濟區域都算作是TPC的範圍。這樣,地域生產綜奇體的範圍就既可包括原蘇聯的綜合體,各共和國的綜合體也可包括到地方的綜合體。漢密爾頓將西方與原蘇聯的經濟地域分級作了比較,劃分出了六級經濟區(economic reglon)地域生產綜合體,地帶(tract),帶(zone),區位(1ocation)和地點(site),其中,前兩個概念是從原蘇聯直接搬到西方的,後四個名詞是在翻譯中修改調整後介紹到西方的。但由漢密爾頓的劃分來看,TPC在範圍上是介於經濟區與經濟地帶之間的一個地理單元。原蘇聯著名學者班德曼也認為TPC是一個中間地域單元,範圍比經濟區要小。

  前蘇聯國家計委生產力研究委員會主席,蘇聯科學院院士涅克拉素夫認為:“TPC是以國家一定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的專業化部門的空間組合,在這些地區里有統一的生產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有共同的建築和動力基地。”簡言之,TPC就是指 “一定地域上協同配置的,能提供國民經濟效益的一些企業相互制約的跨部門的組合。” 阿甘別吉揚也認為:“TPC位於限定地域的生產部門組合。這些部門擁有統一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居民體系、社會生活基礎設施,其目的是綜合利用該地區的自然資源,並能保證建立舒適的生活條件,以吸引和穩定勞動力井使環境得到保護。” 基斯塔諾夫把TPC看作一個經濟區範圍內的物質經濟基礎。他指出:“作為國家經濟綜合體的一部分(子部分),它是一些企業或經濟部門(包括非生產部門)以及一些經濟分區和經濟中心,按計劃形成的穩定和活躍的地區性或地方性的組合。它們在合理的生產專業化、適當地利用部門和全區的資源和條件的基礎上,按比例地發展井相互聯繫,由此保證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和居民福利的提高。”對TPC的不同理解還反映在對TPC概念的創始人科洛索夫斯基的不同理解上, 比如有些人認為,科洛索夫斯基所言的“生產地域綜合體(Prcduction-territcrial Combine)只是生產的地域組合形式”而已;又有人認為這種理解不符合科洛索夫斯基的原意,理由是儘管科洛索夫斯基曾指出生產地域綜合體是“特定生產技術條件下社會勞動力的組織形式”但他也同時強調“生產地域綜合體是生產企業和居住條件的結合”。因而TPC就不僅應強調生產部門,也應強調居民條件,如基礎設施和人口因素。正是在此基礎上,班德曼指出:TPC是特定地域整個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因而也是整個國家空間結構的一種組成部分或者亞系統。

TPC的基本原理

  TPC理論是關於在一定地域是以一定的專業化部門為核心,能夠充分發揮專業化部門在整個地域的生產聯繫的生產地域經濟體系的形成機制與過程的理論,這裡,專業化部門是指具有全國意義和影響始終與區域以外其他區域的產業發生緊密聯繫的產業部門。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包括三個分支理論體系,(1)生產結構理論;(2)綜合體內相互聯繫理論;(3)動態理論。

1. 生產結構理論

  既然TPC是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一個地域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國民經濟結構組成的一個地域縮影。因而也就必然包括了國民經濟結構中三大產業部門。但TPC與整個國家國民經濟結構除TPC以外的區域經濟結構畢竟有著報大的不同。這是因為,TPC並不象國民經濟結構那樣具有為數眾多門類齊全的部門,而且即使是按三大產業部門來劃分,在部門的比例組成上也與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有明顯的區別,地域生產綜合體所以不同於其他區域經濟結構,還因為它是全國範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專業化部門。這些專業化部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可見地域生產綜合體與其他區域經濟結構不同之處也在於其在整個國家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變化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從50年代起,原蘇聯學者就對區域產業結構分類進行了探討,形成了不同的分類方案,因為這些分類都是對現存地域國民結構的現象描述,因而各個分類方案之間大同小異。比如薩烏什盒曾將區域生產結構盤分為:(1)主要的生產部門;(2)為區內主要的廈輔助性的其他生產部門提供原科和燃料的基礎部門;(3)附屬性的生產部門;(4)輔助性生產部門;(5)區內生產部門;(6)服務性部門。按原蘇聯學者班德曼的劃分,生產結構由以下幾個要素組成:生產部門、服務性基礎設施、人口和當地自然資源,這裡我們對班氏方案作一簡單介紹,

  TPC的生產部門包括專門化生產部門和分工性生產部門。專門化生產部門是TPC中心,一個區域能否有資格建設TPC,關鍵在於這個區域能否建成具有全國意義的專門化生產部門。而且一個區域的專門化部門的規模越大,在全國的地位越重要,建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規模也就相應越大。分工性經濟活動是在TPC範圍內次一級的生產活動。分工性生產部門包括附屬性生產部門和服務性生產部門。附屬性生產部門主要是滿足區內需要的生產部門,其特性和發展速度往往由專門化生產部門的需要來決定,而這些部門在一定時候也可發展成為TPC內部的專門化生產部門,而服務性生產部門主要是為TPC範圍的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生產部門。

  基礎性設施是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但也是整個經濟活動中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基礎設施的配置狀況與完善程度,直接關係到生產活動能否正常運轉,基礎設施包括三類 生產性基礎設施(鐵路、電力輸送線、管道、供水、電訊等),社會性基礎設施(旅客運輸、貿易、零售店、托兒所、學校、醫院、住宅等)和公共機構性基礎設施(如黨政機關、科研機關、藝術機構、高等教育機構)。

  人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而在綜合體人中的遷移、年齡、性別、教育水平、部門分佈機構、居住條件、工作環境與健康狀況既影響到整個生產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正常運轉,本身也受這些外部環境的影響。

  地方性自然資源在報大程度上決定了每個TPC範圍內的專門化經濟活動甚至其功能與空間結構。事實上,一地的資源條件說明瞭特定區域的發展潛力,而且也提供了TPC形成的先決條件。自然資源可分為五類:礦物資源、燃料與能源、術資源、植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建立綜合體的準備階段首先是對資源的評價,包括資源的可運輸性,可更新性,蘊藏程度與含量,也必須考慮氣候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和旅游設施,污染程度等外部條件和限制性固素,對資源的評價包括數量和質量的評價,其中質量的評價還包括著區位因數的分析。

  由上而見,所謂的生產結構理論是指TPC由各種生產要素所組成,這些生產要素包括自然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因數,TPC的生產結構實際就是這些諸多因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統一體。

2,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理

  在原蘇聯,專業化生產部門包括礦業和製造業,也可以是農業部門,專業化生產活動決定TPC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和經濟區中的地位,影響專業化部門生產結構和發展速度的因素包括五個方面:綜合體中資源的組成,國家對專業化部門生產產品的需求,區域的地理條件,單位產品的資本投資和運營成本,產品運到消費昔的運輸成本,在現實中,專門化生產部門往往由一個或多個完整的或部分的生產迴圈所決定,與通常的技術迴圈有所不同的是。生產迴圈是建立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技術和經濟的基礎之上的,通常一個迴圈的核心包含了一個至二個主要生產部門,而這兩個生產部門代表了一個TPC範圍的專業化活動,對於這樣的生產迴圈,柯洛索夫斯基、薩烏什金和赫魯曉夫等人都有過專門的探討,生產迴圈的形式和空間聯繫應根據已知的地方資源的組成、級別、規模和在國家經濟中的經濟地位的變化而相應地作出改變和調整,專業化產業可以區分為區域之間的專業化部門或區域內部的專業化部門,這要根據這些部門在原蘇聯和區域經濟中的作用來定,那些具有區際重要意義的產業部門通常將其產品輸往國家的其他經濟區域,而都有區域意義的產業部門主要用以滿足區域市場

  提出專業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理是為了說明在TPC的發展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到專門化部門的發展,也要考慮到其他各種非專門化部門的發展。這是因為:第一,專門化部門在擴張過程中離不開綜合發展,因為專門化部門與協作配套部門,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部門之間有前向,後向,側向的連鎖關係,因而前者的發展就離不開後者的支持。第二,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是指專門化生產擴張過程中,綜合發展也相應地擴張,這樣才能支持專門化部門的發展,綜合各部門的發展速度過慢的話,將不能滿足專門化部門的發展需求,但如果綜合各部門的建設過快的話,又會造成各種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第三,由於專門化部門發展是針對一定時空條件下的經濟部門擴張而言,如果其他綜合部門的發展跟上了這一發展,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區域經濟就不會出現大的起伏漲落。比如由於資源(自然)被採掘一空時,區域專門化部門變得不專時,如果各綜合部門發展到一定水平,區域經濟就不會迅速衰落,甚至有能力支援形成新的專門化部門。

3. 動態原理

  由於TPC的形成過程要經歷1O年之久,因而TPC的大規模的研究與設計工作需經歷若幹階段:科研與設計階段,基礎設施的準備階段,主要生產項目的建設階段,使各生產性設施投入運營階段,這幾個階段一般來說是相互聯繫與銜接的,常常在建設過程中出現某一TPC建設程度與其他程式交迭或重覆出現的現象,比如在新的生產活動被引入TPC過程中對某些部門需作重建,在企業正式投產以後年中,基礎設施需要改善等等,因而在TPC發展過程中建立模式時有必要進行時序劃分,

  在對TPC進行動態模式分析時需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TPC生產結構和空間結構比例關係;(2)TPC每個建設階段資源的有效配置; (3)資源在空間範圍內合理分佈與充分利用;(4)TPC對環境的適應性及TPC與其他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 (5)TPC在未來擴張的範圍與限度。正是由於TPC建設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動態性,因而建設中作為主管部門需要考慮: (1)對規劃中的TPC及其空間結構的區位選擇;(2)TPC各組成部分的時序選擇;(3)對TPC發展的不同過程的管理;(4 )項目佈局過程中的替代趨勢與TPC成型過程中的發展預測,比如當基礎設施成本下降時,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成本上升;(5)由於一些不確定因素出現帶來對喪繁的選擇問題。

  事實上TPC形成過程中許多內在或外在的因數都可能發生變化。比如當在薩彥的熱電站建成以後,鄰近的庫茲巴斯TPC項目就需要予以修改,隨著貝阿鐵路的建成,從西伯利亞運出的原油會迅速增加,這自然會影響到奧倫堡TPC,塔吉克的TPC 以及遠末的TPC發展過程、結構與規模,科學技術進步也是影響TPC規劃與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數。首先科學技術能夠提高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程度,響到資源的利用效率,因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作用,某些綜合體的開潛力和在區域分工中的地位就需要予以重新評價。再者,科學技術也擊影響到每個TPC內外產業之間的連接關係,使得產業之聞的分工與協作不折加強,從而使TPC的功能與結構都不斷產生變化與調整。

  由此來看,TPC的動態原理是指在TPC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TPC內部的各個環節,各種組成要素的增長與擴展呈動態變化的規律。且由於TPC是一個開放系統,本身又與外部區域經濟和其他TPC發生物質能量的輸出輸入交換關係,外界環境也都會對TPC的變化產生影響力。從行政與經濟隸屬關係上TPC又與上一級經濟區和國家經濟行政機構發生必然聯繫。這樣TPC是處在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網路的節點上,各種因素都會修改和矯正TPC發展的運行軌跡,使其處於動態發展變化過程之中。這也就要求對TPC的內外各種關係相應地進行動態協調,以保證TPC本身接照穩定和諧的道路進一步發展。實際上,在原蘇聯的TPC發展計劃中,一般都是根據TPC內部各種條件建立靜態模型,然後再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引入各種變數和不確定因素進行動態模擬,在此基礎上實現TPC發展決策的合理化與科學化。

  根據TPC的基本原理,從國家開展區域政策的角度來看,進行醫域規劃時一般都立足於以下幾點:(1)在解決國家經濟問題中區域的地位;(2)在聯邦生產體系中醫域的專門化和專門化產業的構成;(3)服務於若幹區域的基礎設施要素; (4)若幹區域均有需求的稀有要素開發中的限制性因素;(5)區域之間的環境保護措施;(6)專業化工業的生產成本和其產品輸往目的地轉移成本等。由於在全蘇,部門經濟和區域經濟可算作整個國家巨集現經濟的次一級系統,整個蘇聯的區域經濟可以由各種級別的地域生產結構綜合體系來表示,級別的高低反映了地域在全蘇聯整個經濟中的貢獻,地域生產結構分類中的首級地域是經濟區,在經濟區之下,有兩個相聯結的次一級地域級別——大規模的TPC和工業節點。而TPC的等級是反映經濟區在全蘇經濟中地位的一個判別標誌。一般說來,一個經濟區可以有若幹個TPC,但整個經濟區內現存的空間結構往往其由某一個特殊的TPC來定,因而區域規劃的程式一般是經歷五個階段:(1)在經濟區一級,確定TPC集合系統和TPC的分工;(2)在TPC一級中決定每一TPC經濟結構中主要要素髮展的規模與比例關係;(3)在TPC一級,決定每個TPC發展時序和工業節點的空間結構;(4) 定每個TPC內部每工業節點的空間結構;(5)制定經濟區中每個TPC的建設計劃。由此看來,在原蘇聯經濟區範圍內的區域規劃都是圍繞著地域生產綜合體的建設而展開的。

對TPC理論的評價

  TPC理論是原蘇聯經濟系統工作者在區域開發特別是在新醫開發中對如何合理髮展區域經濟提煉總結出來的一種科學規律,這種理論的一些合理內核如生產結構理論,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理論及動態理論都是從計劃體制的土壤上誕生的,但一經抽象而上升到理論高度,具有相對廣泛的適應性,總的說來,該理論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以有限的空間為核心集中投入資源,形成生產要素的地域性集中,這是與經濟學中成本最小化和集聚化經濟原則相吻合的;第二,註重於產業之聞發展的和諧性。可以看出,TPC原理主要是從產業結構角度來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的,因而註重產業之間結構上呈比例關係,這無論是產業之何的聯繫鏈條上,還是生產性產業與服務性產業之聞的配置上都能看出這種規律性;第三,從動態變動的角度看待區域經濟發展。

  但TPC理論也有自身不能剋服的種種不足。首先,邏輯結構上比較松做並缺乏一致性和嚴密性。比如雖然該理論是以產業結構為中心展開的,但其中所謂的生產結構理論只是對區域經濟結構組成要素的分析方式,談不到什麼原理,而動態原理則只是考慮到內外界的動態變化而已,這是許多經濟發展現實中都必須出現的。因而似乎只有專業化與綜合發展規律才算得上隸屬於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的一種規律性。再比如,農業在研究初期是被視為地域生產綜合體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正式論述中都往往把農業懸置在一旁,甚至不作為分析的一種特例,使人感覺判所謂的專業化部門實際上就是指工業部門而言。其次,TPC原理在論述區域經濟發展時由於只過於註重於生產結構的分析,而忽視或無視於對經濟發展地域擴展與演化規律性本身的探討。再次,由於研究中是從區域角度出發的,各個企業如同棋子般被動地適應規劃或計劃者,企業和各生產基本單元本身的活力沒有體現出來。這本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弊端,但也通過TPC原理表現了出來,這就使得TPC原理本身缺乏更大的活力和不能上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這種缺失也限制了該理論在更大的範圍內發揮作用。

  應該承認,TPC原理在原蘇聯計劃體制下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有成功的地方。比如,一方面TPC的建立促進了原蘇聯燃料動力和原材料工業的發展,由於原蘇聯經濟結構是以重工業建設為主的,這勢必要求眾多的TPC中有一部分是以燃料動力和原材料建設為核心來進行建設,這些綜合體都在原蘇聯經濟增長和結構台理化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麗且其地位不斷提高。比如,西伯利亞的綜合體在原蘇聯燃料生產中占到43%-47%,如果把庫茲巴斯和中亞的幾個天然氣綜合體也算在內,則全蘇燃料增產的85%要依靠這些綜合體的發展予以提供。正是由於TPC的發展,使蘇聯重工業有了進一步擴張的基礎。另一方面,TPC的建設也促進了原蘇聯地區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生產力和合理佈局,據統計原蘇聯在建或建成的l6個TPC中,歐洲部分只占4個,只占25%,而西伯利亞和遠東及中亞占l2個,占75%。這表明蘇聯的TPC的建設重點集中在東部地區,而且東部一些燃料動力基地的建設也吸引了一大批高耗能的重工業在東部地區的佈局。再者,TPC的建設,通過生產和生活性基礎設施的集中佈局,節約了大量的建設費用。據估計,集中配置為多部門共同使用的生產和非生產性基礎設施,較單個部門投資節約10-15%。但也應該看到,在其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TPC理論在原蘇聯具體推行中也是弊端叢生,矛盾重重的,其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包括以幾個方面:

  第一,部門結構不完整、不協調的問題。由於TPC總是著眼於那些服務於區域之間的專門化部門的重點建設,結果使其他生產部門發展滯後。實際上綜合發展相當不足,比如在原蘇聯東部地帶,主導產業大都是採礦業,製造業發展相對不足。由於製造業的短線制約,大量製造業產品和機器要從西部運入,但還是不夠滿足要求,食品、輕工業發展也遠遠不能滿足當地需要。

  第二,在產業迴圈鏈條中,一些產業發展不足,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瓶頸,影響了其他產業潛力的發揮。比如在中格拉,整個木材加工的鏈條由水電、木材採伐、木材加工三部分組成,但由於木材加工能力不足,致使水電電力能量得不到充分發揮,一遇暴雨圓木即被河流的洪水捲走。在另一些TPC中,由於新城鎮的區位難以選定,使得該上馬的建設項目遲遲不能動工。

  第三,基礎設施的發展嚴重不足。除了一些生活性基礎設施發展不足,如東部地帶的TPC普遍存在住宅、學校、醫院、娛樂設施不能滿足國民生活需要,在生產性基礎設施上也存在著嚴重匱乏或不能按時保證需求的問題。如石油、天然氣開采基地與生產資料、消費品供應地之間聯繫往往是在沒有開通鐵路狀況下建立起來的,通往礦區的公路也常在開采高峰過後運輸量減少時才交付使用;內河碼頭不足,河道疏竣工作緩慢,小噸位船支與破冰船不足等,這些都影響了綜合體日常生產與生活的正常運轉。

  第四,由於專門化部門之間協作引進的區際利益關係不易協調。在原蘇聯,一些TPC的建設往往遵從這樣的程式,經濟上更成熟的TPC提供產品和服務給那些新建設的TPC,這樣,老的TPC不得不大力發展建材、能源、食品、維修等工業以滿足新的TPC,而新的TPC又必須在一定時段反哺,在老TPC資源枯竭時向其提供必要的原材料的原料,這樣一方面帶來了過多的運輸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區際利益的關係不易協調,由於價格體系的扭曲-圍繞後者的問題更易引起爭端。

  第五,建立TPC的一個初衷就是為了消除部門分割與地區分割,但在執行中,不僅部門與地區的分割封鎖依舊,而且又增加了新的管理層次。事實證明,在集中計劃體制未打破,市場體制沒有有效運轉時,試圖楔入一塊新的區域單元來協調、融合部門與區域關係是不可悲成功的。

  第六,TPC計劃的難題,原蘇聯的經濟學者為建立TPC的模型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僅在《蘇聯區域發展》一書中藏有大量的經濟數學模型。但由於信息的不完備性,信息扭曲等原因,模型建立往往與實際相差甚遠,甚至於不能很好地用以決策,所以大量的模型都停留在科研階段。著名學者班德曼也曾坦誠地指出,數學模型還遠非那麼完備。因而TPC的興建依舊服從於行致命令,當然,我們有必要指出的是,由此造成事先計划上的困難以及計劃與執行上的脫節都歸於計劃體制本身的弊端。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