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觀念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產觀念(The Production Concept)
目錄 |
生產觀念是一種傳統的經營思想,在供給相對不足、賣方競爭有限的條件下一直支配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生產觀念的核心是以生產者為中心,企業以顧客買得到和買得起產品為假設的出發點,因此,企業的主要任務是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供給並努力降低成本和售價。在近現代工業發展史上,在這種經營觀念指導下,不少企業獲得過成功。但是,在客觀環境和市場狀態變化以後,固守這種觀念,會使企業走向衰亡。在環境和市場狀態改變以後,限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條件,某些企業希望通過產品的改良,而不是基於變化了的顧客需要重新考慮生產經營的資源和組織方式,這種以產品為中心的生產經營活動,其指導思想仍屬於傳統的生產觀念。
1. 企業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的生產上。追求高效率、大批量、低成本;產品品種單一,生命周期長。
2. 企業對市場的關心,主要表現在關心市場上產品的有無和產品的多少,而不是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
3. 企業管理中以生產部門作為主要部門。
一是物資短缺條件下,市場商品供不應求時。
二是由於產品成本過高而導致產品的市場價格高居不下時。
生產觀念是指導銷售者行為的最古老的觀念之一。這種觀念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前。企業經營哲學不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而是從企業生產出發。其主要表現是“我生產什麼,就賣什麼” 。生產觀念認為,消費者喜歡那些可以隨處買得到而且價格低廉的產品,企業應致力於提高生產效率和分銷效率,擴大生產,降低成本以擴展市場。例如,美國皮爾斯堡麵粉公司,從1869年至20世紀20年代,一直運用生產觀念 指導企業的經營,當時這家公司提出的口號是“本公司旨在製造麵粉”。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傲慢地宣稱:“不管顧客需要什麼顏色的汽車,我只有一種黑色的。”也是典型表現。顯然,生產觀念是一種重生產、輕市場營銷的商業哲學。
生產觀念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產生的。在資本主義工業化初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一段時期內,由於物資短缺,市場產品供不應求,生產觀念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頗為流行。我國在計劃經濟舊體制下,由於市場產品短缺,企業不愁其產品沒有銷路,工商企業在其經營管理中也奉行生產觀念,具體表現為:工業企業集中力量發展生產,輕視市場營銷,實行以產定銷;商業企業集中力量抓貨源,工業生產什麼就收購什麼,工業生產多少就收購多少,也不重視市場營銷。
除了物資短缺、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之外,有些企業在產品成本高的條件下,其市場營銷管理也受產品觀念支配。例如,亨利•福特在本世紀初期曾傾全力於汽車的大規模生產,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費者購買得起,藉以提高福特汽車的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