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人本主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Logos)

目錄

什麼是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又譯人本學。希臘文詞源antropos和logos,意為人和學說。通常指人本學唯物主義,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以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及之後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費爾巴哈由於把庸俗唯物主義同一般的唯物主義混為一談,避免採用甚至反對“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因而將自己的哲學稱作“人本主義”或“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

人本主義的發展[1]

  1.人本主義首次遭難:宗教神學對人本主義的顛覆

  古代哲學人本主義思想萌生於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先哲們憑藉高於自然的優越地位,確立了人類能夠認識外界事物的堅定信念,從此歷代哲人開始了對世界本質的孜孜求索。由於受社會實踐水平的制約,古代人本主義思想在實踐操作層次上的展現是十分有限的,而主要是依據一種直覺的信念.在理性認識的維度上予以堅持。由於現實生活中外在於人的盲目必然性對幼弱的人類主體構成了強大的威脅和挑戰,這就迫使人們尋求外部神秘的力量來壯大自己。

  古希臘哲人們通過對人進行靈魂和肉體的二分建構出宗教神學,以此來彌補現世人類智能和體能的不足,安撫精神的折磨和痛苦.從此以拯救人的靈魂為職責的宗教.成為西方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宗教是人的本質力量幻化的產物,是人類企圖超越個體局限性的一種方式。宗教神學由作為人類外在力量的補充和人類靈魂的救贖手段而逐步兌變為人類精神的枷鎖,主要應歸咎於統治階級政治化宗教的惡行,把宗教作為蒙昧工具來愚化民眾,使之甘願服從剝削階級的殘酷統治。宗教神學在政治上層建築的支持下,取得了合法的外衣,從而對人本主義傳統進行了徹底的反動。

  總之,中世紀神學的殘酷統治對人本主義形成了濃重的遮蔽,是人本主義發展史上首次遭遇到的一場大災難。但是人本主義作為人類生存之根的價值中軸,並沒有完全斷裂,也不可能斷裂。宗教神學是不可能取代人本主義價值中軸地位的,宗教神學對人本主義的背離,是一種圍軸的彈性振動,離軸越遠,向軸的回覆力就越強,在宗教神學之後人學復興的事實也充分證明瞭這一點。

  2.人本主義大復興: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本主義的拯救

  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把宗教神學對人本主義的反動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把人本主義思想從價值中軸的隱性地位突現出來,構建了人本主義的完成形態即人文主義。針對中世紀宗教神學以神為中心,以天堂和來世為精神寄托,以禁欲主義為道德戒律的觀點.文藝復運動歌頌人的偉大,提倡個性的自由發展,強調現世生活的意義.用對人的肯定來反對對神的屈從。啟蒙運動以“天賦人權” 為旗幟,提出了。自由”、“平等”、“社會契約”等思想,直接從政治觀點上抨擊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階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對人本主義進行了一場偉大的復興,徹底終結了宗教神學對人本主義的奴役,開創了人本主義發展的美好前景。文藝復興運動錶面上是一場文化運動,而實質上是一場政治運動。通過文藝復共的思想準備,新興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解放了遭受封建階級壓迫的人們。人的社會主體性得到了弘揚,人不再是神的工具.人們堅信人類歷史是人類自己創造的,而不是神定的。人們憑藉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封建統治,人類理性的權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逐步確立。由於宗教神學對人的世俗生活實施了全面的禁錮.因而以反抗宗教神學為目的的人文主義也就得到了全面的復興。壓迫越深,反抗就越強烈,人的理性在掙脫出神學的控制後,成長為橫掃一切的尺度。人文主義張揚了人的主體地位,恢復了人的尊嚴和價值.把人本主義的發展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由於人文主義對人的肯定,是移植了中世紀宗教對神的極端肯定的價值判斷形式,人文主義對人的理性和人的世俗欲望的極端肯定,對人本主義的發展留下了後患。此後,人本主義就開始逐漸受到人的理性的擠壓和人的非理性的扭曲。

  文藝復興運動是要從古希臘文化中尋找人文主義的文化資源來反對信仰主義。但這並不意味文藝復興是向古代人本主義思想的簡單復歸。希臘文化中的人本主義對人的肯定是依仗一種素樸的信念,直觀相信人類依靠理性的力量能夠徹底認識外在世界。而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在全面清除宗教神學的迷霧之後,對人類理性的肯定從認知範圍擴展到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範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擁有了強大的對外部世界尤其是自然界的改造、征服的能力,使人類的主體地位在社會生活的層面上得到了確立。在啟蒙運動中啟蒙思想家就直接為新興資產階級的革命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從此,人本主義不只是顯露於人的理想信念中,而且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層面展現出來。

  3.人本主義二次遭難;科學理性對人本主義的擠壓

  科學技術在造就輝煌的業績的同時,日益顯露出對人文主義的擠壓。現代工業社會成為技術理性主宰的世界.只有符合技術合理性的要求.才能參與到社會的生產活動中去,人被嚴重的機械化。先進的生產技術的更新,直接導致勞動者勞動權利的喪失.人遭受著機器的壓迫。更為嚴重的是,科學技術被作為一種價值理性來主導人的生活,一切符合技術合理性的生存方式就被認定為是一種合理的生存。這就使人生活在嚴重異化的狀態,人的生存方式趨於平面化,逐漸喪失了理性批判的能力。由科學技術造就的工業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污水、廢氣、酸雨、旱澇等自然災害日益困擾人們,自然界在經過工業文明洗禮之後,留存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家園。足以幾十遍毀滅地球的核武器的存在,更是把人類置於滅絕性恐怖的邊緣。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對人本主義形成了強力的擠壓.成為繼宗教神學之後人文主義的又一次劫難。

  代表人類理性之光的科學技術何以日益轉變為人本主義的最危險的殺手呢?科學技術作為一種工具理性.它無法對人類生存的終極狀態予以關懷。相反一旦人的生存樣態受制於工具理性.那麼人的生存就必定會偏離人的價值理性。科技發展史表明.科學技術曾是幫助人類擺脫宗教神學的重要力量,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一種確證,人類憑藉科學理性的力量,獲得了對外部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併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卓有成效地去改造外部世界,進而也改造人類自身。由此可見,科學技術並非天然就是人本主義的大敵,相反科學技術曾經是人本主義的堅強護衛者。

  科學理性的發展對人本主義形成了強力的擠壓.但是文藝復興運動鑄就的人文主義精神.仍然處於人類價值的中軸地位井繼續向前延伸,以捍衛人文主義精神的批判意識日益增強,促使背離了人文主義中軸線的科學技術產生回覆振蕩。二十世紀所形成的對科技理性的批判熱潮也充分說明,人本主義正逐步擺脫科技理性的擠壓而向前發展。

  4.人本主義的未來:振蕩前進

  人本主義在現代的首要殺手被普遍指認為是科學技術。因而為捍衛人本主義而批判科技理性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主義運動。由於科學技術是人類理性力量的表徵,對人類理性的批判就成為對科技批判的重要切入點。一些人文主義的護衛者樹起了非理性的大旗來對抗理性,企圖通過摧毀人類理性的至尊地位,而達到對科學理性的徹底瓦解。然而,由於非理性的理論預設前提的虛幻性,儘管其主觀上是為了護衛人本主義,而實質上卻又從另一個極端扭曲了人本主義。非理性主義認為構成人的本質是人的意識、欲望,而不是人的理性,超越理性之上的酒神精神才是人性的真諦。非理性主義採用本體論的思維方式來對抗理性,終究是無法撼動理性的地位。因此非理性主義不僅沒能彰顯出人本主義的精神,而且由於其理論色彩的神秘虛幻性,不久便遭到傳統理性主義的致命打擊。雖然非理性主義未能取代理性主義的絕對統治地位,但是非理性主義對人的理性的攻姦和責難.卻促動了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體,任何一方的畸形發展都有可能導致對人本主義的背離。從歷史發展的史實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理性的增長,有背離人本主義中軸的跡象,因而按照人本主義的要求去歸約理性是當務之急。當前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成長明顯滯後於理性的發展,因此營造良好的培育非理性因素的社會氛圍,對人本主義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費爾巴哈“人本學”的主要思想[2]

  費爾巴哈在批判唯心主義和宗教的基礎上形成了自然主義的人本學思想,捍衛並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歷史地位,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脫離社會實踐的,雖含有唯物主義的成分,但我們不能把他的學說稱之為唯物主義,只能說,形成的是“人本學的唯物主義”,主要是指費爾巴哈的整個哲學體系是一個人本主義的哲學體系。

  (一)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自然主義理解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絕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而是自然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最高級的生物。但我們應該明確費爾巴哈所謂的“人”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並不是社會的人,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有區別的。

  首先,費爾巴哈認為自然界就是光、電、磁性、空氣、火、水、土、動物、植物、人(這裡所說的人是不由自主地無意識地活動者的存在物),併在他的自然學說中強調指出,“自然是‘有形的、物質的、感性的 自然根本就是物質的。而物質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不以人為轉移而永恆存在著的。在談到人和自然的關係時,費爾巴哈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產物,只有把人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才能理解人和解釋人。人也只有在與自然的聯繫中才能理解自己。換而言之,作為自然界的產物的人去認識自然界實際上就等於是自然自己認識自己,因而,人認識自然界是完全可能的。其次,費爾巴哈認為在思維和存在問題上: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存在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從存在而來。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他認為主體和客體不是處於同~中,而是處於統一中,而且這一統一的基礎和主體就是人,因為費爾巴哈指出入是肉體和靈魂相統一的感性實體,是有形體的,這就是人的肉體,而人的精神、意志、思想、情感等,即所謂人的靈魂,是依賴於肉體的,是和肉體不可分離地聯繫在一起的,它隨同肉體而存在、成長和消亡。費爾巴哈說;“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只有在將人理解為這個統一的基礎和主體的時候,才有意義,才有真理。”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那麼人所具有的本質只能是人的自然屬性。他強調,人的本質是感性的而不是虛幻抽象的“精神”。人通過感官知覺來證實人的存在。因此他提倡人們自追求幸福的種種情感和欲望中體現人的本質。在探討人的本質的時,他重點論述了人和動物的區別,他認為人和動物的屈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具有類的意識。在人本學看來,人絕不是孤獨自存的原子、本體、自我。無論是肉體的人的物質生活,還是人的精神生活,都必須在有兩個人—— 男人和女人、我和你——的前提下。才得以可能。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理解人與人的關係時。又是狹隘的、抽象的理解,把人和社會實踐相隔裂,只在抽象的生物學意義上理解人,使人的本質庸俗化,陷入了庸俗唯物主義的困頓之中。

  (二)費爾巴哈對社會歷史問題的論述及在此基礎上的對人的類質的抽象理解

  在費爾巴哈的學說中,他始終把對人的研究作為其主要內容。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族類”,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性。強調指出人不僅是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而且是生活在團體中的,所以人的本質就是族類的共同性。在強調人與動物有本質區別時,他把人的認識能力即“理性、意識、心”視為人的絕對本質,認為人之所以生存就是為了追求認識。為了愛,為了願望。把人追求幸福的願望、理性和愛,當作是他從歷史的角度所理解的人的本質。

  費爾巴哈通過對人的本質的唯心主義的分析,併在此基礎上理解歷史,把他的唯心主義的人本學作為歷史分期的依據,他認為,由於宗教的變遷,而引起了人類歷史的時期變化,在這裡它所言的宗教是指人的天性即是愛的宗教。他認為愛的宗教就是人類各個時期的的本質內容。宗教是社會中的上層建築的一種形式,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為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而存在,服務於統治階級。並隨著社會的變革,隨著統治階級變革,而不斷的改變它自己的相關內容,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時期時,當社會不再需要宗教來麻痹人時,宗教便失去了他的存在價值,便會隨著歷史而消亡。所以說,費爾巴哈的宗教變遷決定歷史的變遷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把宗教和歷史的先後決定位置給顛倒了,最終決定了自己的觀點的錯誤。費爾巴哈這種錯誤觀點與黑格爾等人的某些觀點是換湯不換藥的,在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的對歷史的理解。

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歷史功過[3]

  (1)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歷史功績

  對於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歷史功績,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第一,費爾巴哈是用人的眼光而並非用神的眼光來分析人及其本質,這就為唯物主義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從而使德國古典哲學實現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第二,我們知道,當時歐洲宗教盛行,封建貴族企圖用宗教麻痹廣大人民群眾,使他們相信他們今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神的安排,只有忍受今世的痛苦,才能得到來世的幸福。而此時費爾巴哈則提出了與封建神學觀念相違背的“人本學”思想,這種思想肯定了人的價值,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發展相一致,這無疑不是歷史的進步。第三,費爾)巴哈是在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儘管他未能自覺地汲取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營養,但其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體系也包含著一定的辯證法思想。恩格斯曾經評價說,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不那麼機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指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相對於先前的唯物主義是前進了的,因而有著“巨大的優越性”。第四,費爾巴哈提出了人的“社會性”問題。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主要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之人,但費爾巴哈力圖超出僅僅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考察人,按照“人本學”所理解的人的“社會性”來更深層地理解人,儘管他的“社會性”是不以人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為基礎的,但人是社會的人的看法無疑比認為人僅僅是自然之人要深刻得多。

  (2)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歷史局限性

  費爾巴哈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而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他的唯物主義的機械性,人的“社會性”的片面性理解以及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缺點。下麵我們從對三方面作簡單分析:第一,費爾巴哈在批評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時,即拋棄了他的唯心主義,也拋棄了他的辯證法思想,也就是說,費爾巴哈沒有汲取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第二,費爾巴哈把實踐僅僅理解為人的日常生活,這就導致了他對人的“社會性”片面性理解。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人的“社會性”只是建立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之上,而脫離了人的物質生產實踐和社會歷史的發展。第三,費爾巴哈雖然極力批判宗教,但他並不想徹底消滅宗教,他所反對的只是和資產階級利益相對立的封建神學宗教,但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還要保留矇蔽勞動群眾的宗教,即他的“愛的宗教”。在社會歷史觀上,他運用這一思想分析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這必然導致他不能將自己的唯物主義貫徹到底,使得自己的“人本學”在社會歷史觀上不得不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索歷史時,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分離的。

參考文獻

  1. 潘洪林.西方人本主義的沉浮(A).雲南社會科學.2000,1:25~29
  2. 張玉然,曹春秋.淺析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思想.法制與社會.2009,1:231
  3. 石懷春.費爾巴哈“人本學”探究(A).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9:65,6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y桑,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本主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