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西斯·培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目錄 |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敦,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 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 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準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 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 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 之奮鬥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併,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 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 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 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 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複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後,人們為懷念他,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誌銘:聖奧爾本斯子爵,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的哲學思想是與其社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主張發展生產,渴望探索自然,要求發展科學。他認為是經院哲學阻礙了當代科學的發展。因此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權威。他還進一步揭露了人類認識產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他說這是在人心普遍發生的一種病理狀 態,而非在某情況下產生的迷惑與疑難。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於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識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是個人由於性格、愛好、教育、環境而產生的認識中片面性的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即由於人們交往時語言概念的不確定產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指由於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識。培根指出,經院哲學家就是利用四種假相來抹煞真理,製造謬誤,從而給予了經院哲學沉重的打擊。但是培根的“假相說”滲透了培 根哲學的經驗主義傾象,未能對理智的本性與唯心主義的虛妄加以嚴格區別。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威的女兒”,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攻擊。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關於物質是萬物本源的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具有運動的特性,運動是物質的屬性。培根從唯物論立場出發,指出科學的任務在於認識自然界及其規律。但受時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觀還具有朴素唯物論和形而上學的特點。
1597年,培根發表了他的處女作《論說隨筆文集》。他在書中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1605年,培根用英語完成了兩捲集《論學術的進展》。這是以知識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聲稱要以知識為其領域,全面改革知識的巨集大理想和計劃的一部份。培根在書中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論證了知識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識不能令人滿意的現狀及補救的辦法。在這本書中,培根提出一個有系 統的科學百科全書的提綱,對後來十八世紀的狄德羅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編寫百科全書,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檢察長時,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論古人的智慧》。他認為在遠古時代,存在著人類最古的智慧,可以通過對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發現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寫一部六捲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偉大的復興》,這是他要復興科學,要對人類知識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預期的計劃,只發行 了前兩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該書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開創的經驗認識原則和經驗認識方法。 這本書與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對立的。
培根在結束其政治生涯後,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紀》一書,這部著作得到後世史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是“近代史學的里程碑”。
大約在1623年,培根寫成了《新大西島》一書,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烏托邦式的作品,由羅萊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發表。作者在書中描繪了自己新追求和 嚮往的理想社會藍圖,設計了一個稱為“本色列”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科學主宰一切,這是培根畢業所倡導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現。
此外,培根在逝世後還留下了許多遺著,後來,由許多專家學者先後整理出版,包括《論事物的本性》、《迷宮的線索》、《各家哲學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論人類的知識》等等。
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 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 先驅”。
-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 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
-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
- 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 使人們寧願相信謬誤,而不願熱愛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而且是由於謬誤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
-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輓回的事來。
- 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於缺少真正的友誼。
-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 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痛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為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剋服它的機會。
- 好的運氣令人羡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嘆。
- 恐懼是粉碎人類個性最可怕的敵人。
- 真正可怕的,並不是那種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種深入習俗、盤踞於人心深處的謬誤與偏見。
- 如果你考慮兩遍以後再說,那你說得一定比原來好一倍。
-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會有出類拔萃的美。
-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 如果你所愛的人不是同樣地愛著你,那麼就必然是在暗地裡輕蔑著你。
- 我活著是為學習,而學習並不是為活著。
- 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
- 友誼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於使人心中的憤懣抑鬱得以宣泄、弛放。……對一個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身上的事情。
- 一無所長的人總要嫉妒別人的長處,因為人的心靈不是靠自身的善滋養,就是以別人的惡為食。一個人缺此,必然要吞彼;一個人無望達到他人的長處,必然要壓制別人的幸運來打個平手。
-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
- 用物質來供奉的愛情,當你停止給予的時候,它就很快消滅了。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艷羡的,謅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
- 有經驗的老人做事叫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幹勁則鼓舞人心。如果說,老人的經驗是可貴的,那麼青年人的純真則是崇高的。
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