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北京外國語大學(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FSU)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bfsu.edu.cn/
目錄 |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後發展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校始隸屬於黨中央領導。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國家教育部領導,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校現設有13個學院:英語學院、俄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亞非學院、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院、專用英語學院、網路與繼續教育學院、藝術研究院;7個直屬系部:德語系、法語系、日語系、阿拉伯語系、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系、電腦系、體育教研部;70餘個研究中心(所):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日本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歐洲語種群和亞非語種群;另有信息技術中心、圖書館等教學輔助單位。學校編輯出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文學》和《國際論壇》、《中國俄語教學》四種全國核心刊物,出版《英語學習》、《俄語學習》、《德語人文研究》、《法語學習》等刊物。學校有全國最大的外語類書籍、音像和電子產品出版基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學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體,文、法、經、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其中外國語言文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具有傳統優勢的特色學科。目前學校開設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義大利語、瑞典語、葡萄牙語、柬埔寨語、越南語、寮國語、緬甸語、泰國語、印尼語、馬來語、僧伽羅語、土耳其語、北韓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匈牙利語、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阿爾巴尼亞語、芬蘭語、烏克蘭語、荷蘭語、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挪威語、冰島語、丹麥語、希臘語、菲律賓語、斯洛維尼亞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愛爾蘭語、馬爾他語、孟加拉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祖魯語、拉丁語、吉爾吉斯語、普什圖語、阿姆哈拉語、梵語巴利語、索馬利亞語、尼泊爾語等60種外國語課程。
學校開設專業73個,覆蓋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工學五個學科;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外國語言文學),1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即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7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即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
學校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1308人,來自45個國家的外籍教師147人。普通本科在校生4647人,研究生22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7人、碩士研究生1803人),外國留學生1341人。
(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抗大的學生開始主要是中國工農紅軍中高級幹部,後來也招收從陝甘寧邊區外奔向延安的愛國青年。1941年3月,為了加強與蘇聯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隊;不久,發展為俄文大隊(下屬一、二、三隊)。1941年12月,俄文大隊轉為延安軍事學院俄文科。1942年6月,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1944年6月,學校增設了英文系,因此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學校在極其艱苦的戰爭條件下堅持辦學,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一大批軍事翻譯人才和外語人才,也為新中國儲備了一批外事幹部。
(二)延安外國語學校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東北、華北解放區。1946年1月,到達張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系。
(三)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
1946年6月,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的外語幹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系一起成立外國語學院。1946年12月,因戰爭學校轉移至冀中束鹿縣路過村。1948年5月,學校遷至河北省正定縣。1948年6月,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師生為基礎成立外事學校,校址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1948年8月,華北聯合大學與北方大學合併,改名華北大學。聯大的外國語學院與北方大學的外文班合併為華大二部外語系。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華北大學二部於2月進城。6月,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與外事學校合併,學校改名為外國語學校。
(四)北京俄語學院
1949年10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成立,附屬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由中央編譯局的正副局長師哲、張錫儔兼任正副校長。實行局校領導一元化,學校黨的關係隸屬於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1951年2月,外國語學校俄文部併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內成立留蘇預備部。1955年6月,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195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俄文系併入北京俄語學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學波蘭語、捷克語班調整到北京俄語學院,成立波捷語系。1959年2月,北京俄語學院併入北京外國語學院。
建校初期,俄專校址設在北京西城區南寬街13號,後遷至鮑家街21號原太平湖醇親王府(即清光緒帝出生地)舊址,1955年遷入西郊魏公村蘇州街新校園。俄專建校初期有三個班,共70名學生。到1950年年初擴展為六個班。1951年,俄專加入二部與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為俄文專修學校改定並題寫校名。
(五)北京外國語學院
解放戰爭勝利以後,外事學校與華北大學二部進駐北京,合併為外國語學校,1954年8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這一時期,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北京俄語學院並行發展。1953年2月,外國語學校成立西班牙文組,與德法文組合為德西法文系。1954年8月,外國語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在教學方面學習蘇聯,進行實踐、創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
1953年夏天,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統一招生”,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第一屆四年制新生主要從京、津、滬、寧等大城市招收高中畢業生,共招新生94人。學生實行助學金制。1957年6月起,遵照高教部決定,北外不再採取選送和推薦的方法錄取新生,改為提前考試的辦法。
1956年9月,根據中羅文化協定,北京外國語學院增設羅馬尼亞語專業。1959年2月,根據中央決定,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設有六個系八個專業和一個留蘇預備部。1959年9月,成立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1960年9月,留蘇預備部撤消,成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1962年8月,亞非語系正式成立。不久,德語系與東歐語系合併。1964年9月,北京外國語學院發展為中國語種最多的高等外語專業學院,設有六個系二十七個語種。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農兵學員2190人。1972年8月,全校遷回北京。十年間,學院承擔了編寫《漢英詞典》、《漢德詞典》、《西漢詞典》等18部詞典的編寫任務,併列入了國家出版計劃。
1977年7月,恢復經過考試的統一招生。1977年10月,經過考試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學。1978年,學院恢復了研究生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為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6個專業為碩士學位授權點,英語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王佐良、許國璋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北外因此成為中國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正式建立。1983年6月,開辦夜大學,學制三年,設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語種。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開辦“國際文化交流班”。1984年3月,成立“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9月,建立“土爾其語”專業,至此全院共設有28個語種。1984年9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與直屬中國語文教研室合併為漢語部;同時,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獨立建制,改為聯合國譯員培訓部。1984年10月,函授部開辦。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出國人員培訓部”建立。1985年10月,由於英語系負擔的任務過重,成立英語二系。同年,增設對外漢語和圖書館信息管理兩個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生。
(六)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4年,經原國家教委(現為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1998年,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和中文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國際交流學院。 2001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60年校慶之際成立,在原英語系的基礎上成立了英語學院,現包括英語系、外交學系、新聞與傳播系和法律系。國際商學院、大英部也在此時成立。調整後學校二級教育教育機構由19個減為16個。2002年,英語語言文學再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德語語言文學獲批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原東歐語系更名為歐洲語言系並增設芬蘭語本科專業;國際商學院專業增多,開設金融、工商管理、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並招生;同年,國際商學院經濟管理學科群被確定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學科。2003年,學校和教育部考試中心簽署協議將“北外英語翻譯資格證書考試”項目更名為“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NAETI);同年,學校增設斯洛伐克語專業,下設於歐洲語言系。2005年,世界漢語大會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學校承辦的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和義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同時亮相;同年,歐洲語言系增設荷蘭語本科專業。2006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新增波斯語、印地語等10個本科專業。同時,英語學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經過不斷發展,組建法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2007年,由原歐洲語言系發展而來,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正式成立,同年該院的希臘語和挪威語開始招生;在原社會科學部的建礎上,組建哲學社會科學學院。孔子學院工作處正式成立,為中國高校第一家專門指導孔子學院建設的處級工作機構。2008年,在原大學英語部的建礎上,組建專門用途英語學院,為非英語專業各院系提供高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易學與儒學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北外召開教育基金會第一次理事會議。會議推舉了基金會理事長,討論通過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基金會章程》。2010年,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開設斯洛維尼亞語、立陶宛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馬爾他語5個選修語種。
2011年6月,北外“非通用語本科教材建設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臺學科建設項目;同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成立;8月,享有國際應用語言學界“奧林匹克”美譽的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在北外成功舉辦,共有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應用語言學專家與學者參加,1000多位學者在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2011年,學校申請增設孟加拉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祖魯語、拉丁語等5個語種;9月24日,北京外國大學70周年校慶。2012年5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建立國內首家高校戰略共同體,雙方將互為“第二校園”,互相開放相關課程等; 6月,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