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鼠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餓鼠效應、餓老鼠與飽老鼠效應、認識餓鼠效應
目錄 |
餓鼠效應指說的是,適當節制,發展良好;過度放縱,早衰短命。
餓鼠效應的來源[1]
早在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開,做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實驗,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一分為二作區別對待,第一組享受“最惠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讓其飽食終日,第二組消受"歧視待遇”,只提供相當於第一組60%的食物,故意讓它們餓著。
結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組飽老鼠難逾千日便命歸西天了、第二組的餓老鼠卻過了2000日方壽終正寢,而且皮毛光滑,皮膚繃緊,活動敏捷,煞是耐看。更耐人尋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飽老鼠略高一籌。後繼科學家們觸類旁通中擴大範圍驗及細菌、蒼蠅、魚等等,又發現了驚人相似的一幕。為論證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之人類而皆準,科學家又以與人類同源共祖的猴子作實驗,結果如出一轍。
科學家從不淺嘗輒止,他們由表及裡,追根溯源,由此形成了見仁見智數家爭鳴的理論格局,其中“限額”說以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而信者甚眾。此“說法”認為動物終其一生能消耗熱量有一個固定的限額,限額一旦用完就意味著生命的水久停擺。吃得多,暴飲暴食,限額就完成得早,生命就早日終結;吃得少,細水長流,魂歸地府也就慢幾拍。
在《智慧書》中,巴爾塔莎·葛拉西安勸誡人們,千萬不要失去節制而“成為一個蠢怪之物”。
這個實驗讓我們明白了:人生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要有限度。要是期望能夠獲得一切、享受一切,期望天天都能大量消耗,那麼,最終就可能會早早地失去健康。千萬不要因為現代生活的方便與精緻而養成一種懶惰和貪婪的習慣,更不要因為手中握有各種權力與財富而毫無節制地享受頹靡的生活。每個處於優越生活中的現代人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懂節制,少享受”。
我們的生活需要節制,不能無節制地滿足自己的欲望,不讓自己受一點委屈;事實上,給予自己饑餓和懂得節制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追求,是一種更深遠意義上的對生活的呵護。
- ↑ 賀清生. 餓老鼠 飽老鼠 吃喝病[J]. 中國人才, 1995(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