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鼠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饿鼠效应、饿老鼠与饱老鼠效应、认识饿鼠效应
目录 |
饿鼠效应指说的是,适当节制,发展良好;过度放纵,早衰短命。
饿鼠效应的来源[1]
早在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作区别对待,第一组享受“最惠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消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故意让它们饿着。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饱老鼠难逾千日便命归西天了、第二组的饿老鼠却过了2000日方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活动敏捷,煞是耐看。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老鼠略高一筹。后继科学家们触类旁通中扩大范围验及细菌、苍蝇、鱼等等,又发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为论证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之人类而皆准,科学家又以与人类同源共祖的猴子作实验,结果如出一辙。
科学家从不浅尝辄止,他们由表及里,追根溯源,由此形成了见仁见智数家争鸣的理论格局,其中“限额”说以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而信者甚众。此“说法”认为动物终其一生能消耗热量有一个固定的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的水久停摆。吃得多,暴饮暴食,限额就完成得早,生命就早日终结;吃得少,细水长流,魂归地府也就慢几拍。
在《智慧书》中,巴尔塔莎·葛拉西安劝诫人们,千万不要失去节制而“成为一个蠢怪之物”。
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人生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要有限度。要是期望能够获得一切、享受一切,期望天天都能大量消耗,那么,最终就可能会早早地失去健康。千万不要因为现代生活的方便与精致而养成一种懒惰和贪婪的习惯,更不要因为手中握有各种权力与财富而毫无节制地享受颓靡的生活。每个处于优越生活中的现代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懂节制,少享受”。
我们的生活需要节制,不能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受一点委屈;事实上,给予自己饥饿和懂得节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追求,是一种更深远意义上的对生活的呵护。
- ↑ 贺清生. 饿老鼠 饱老鼠 吃喝病[J]. 中国人才, 1995(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