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後喻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青年文化)

後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亦稱“青年文化”

目錄

什麼是後喻文化

  後喻文化指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在世的前輩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的研究》(1970)一書中提出。在現代通訊、交通和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情景下,長輩只有虛心向小輩學習,利用他們廣博而新穎的知識,才能建立一個有生命力的未來。米德認為後喻文化將成為當代世界獨特的文化傳遞方式。

後喻文化的來源

  1970年,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要而言之,前喻文化指的是年輕的要向年長的學習,後喻文化則倒過來,年長的需要向年輕的請教,並喻文化是指不管什麼年紀都要一起學習。 [1]

  米德博士通過對當時西方社會現實的分析,意識到人類正處在發展一種與前喻和互喻文化不同類型的新文化的邊緣。她在書中大聲疾呼,“我相信,我們將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這一文化相異於並喻文化,正如並喻文化經過有序或無序的變化異於前喻文化一樣。我將這種新型的文化稱之為後喻文化。”對於前喻文化和並喻文化來說,後喻文化是前輩向後輩學習的文化模式。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後輩所創造的新文化是引領社會發展的主導文化。[2]

後喻文化里的代際關係[2]

  米德揭示了後喻文化所具的獨特性。代際關係是一種文化關係。代際問的相互認同、理解,只能以共同文化歸屬感為基礎,而這種共同感的取得又有賴於文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即有賴於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有效地傳遞給下代。一旦傳遞失效,代際問就會出現文化差異。

  因此,所謂“代溝”,正是由於時代劇變而必然造成的非同代人之問的裂痕。它實際反映的是歷史劇變中正在死去的舊文明和尚待分娩中的新文化問的斷裂和真空。同時米德也指出了更為尖銳的一面,後喻文化中的代際關係將具有全球化擴散的普遍性。她指出,“在以往的歷史中沒有任何能有與之比擬,而在我們目今的生活中又十分醒目的特征是世界範圍內的代溝的產生。”

  也就是說,由迅猛發展的科技引起的文化迅速變遷以及由無所不至的大眾傳播媒介溝通的多元化世界,使代際差異成為現代世界與生俱來的文化現象。它迫使人們接納代際間的普遍衝突以及前後代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時也說明,現今社會的代際衝突己完全不同於互喻文化中初露端倪的局部性衝突。接受代際差異的現實對一些老人來說是痛苦的,也是困難的,意味著要調整自己去重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和文化。米德寫道,“長輩是不可思議的孤立的一代,這一事實造成了老一代和新一輩的隔閡”,同時她也強調了當代際衝突的尖銳程度,“今天的長輩比以往任何一代經歷的變化都多得多,並因此而竭力地限制、反對年輕的一代,和年輕一代格格不入而年輕人則憑著自己天生的察賦和青春的優勢,激烈地反對長輩的過去。”

  在米德看來,無論人們持何種態度,代際衝突總不可避免,而如何達到同一社會中幾代人的相互溝通,米德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真正的解決辦法是一種對話,老年人應與和未來關係最密切的人,即那些誕生在新世界中的青年進行文流,並強調這種交流不是恢復老人對新一代教化的手段,而是一種“反向社會化”。

參考文獻

  1. 1725億元交易!微軟收購領英LinkedIn.網易新聞.2016-6-14
  2. 2.0 2.1 薛雪. 瑪格麗特·米德的代溝理論與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中的代際關係[D]. 山東大學, 2010.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後喻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