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假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趨同假說即不管經濟體開始的人均資本存量是高於或低於均衡狀態時的資本水平,要素間替代的可能性和報酬遞減的力量都會使經濟體收斂於本身的均衡狀態。
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趨同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假設之一——邊際報酬遞減,是導致趨同產生的直接原因。
趨同假說是在區域平衡發展論的基礎上總結和引申出來的。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的“倒U形曲線假說”是趨同理論的代表。他以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Rostow Walt Whitman)的增長階段理論為基礎,在研究了24個國家有關區域增長的時間序列資料之後,提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倒“U”形統計模型。即在經濟發展初期,區域間收入差距將逐漸擴大;而在經濟發展成熟期,區域間收入差距則趨於收斂。
趨同假說認為,貧窮地區往往比富裕地區有更高的增長率,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地區將趨同於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同時,勞動者人均資本高的地區,資本報酬率更低,在地區邊界開放的情況下,資本就有動力從富裕地區向貧窮地區流動,也將導致趨同。
經濟體之間趨同能夠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依據增長率的趨同和依據收入水平的趨同。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技術過程的設定是基於以下假設的:一是不需要任何資源來產生技術創新;二是每一個人平等的從中受益;三是沒有人為了從中受益而支付任何報酬。把它擴展到世界範圍之後,這些假設就意味著所有國家平等的分享技術進步,並且由此他們都能在穩態時以一個相同的增長率增長,這就是所謂的依據增長率的趨同假說。為了得到這個設定,研究者通常附加假設:所有國傢具有相同的總量生產函數。因此,這也就表明所有國家穩態時的收入水平也是相同的,即依據收入水平的趨同假說。
依據增長率和收入水平的趨同都被稱作所謂的β趨同。這主要是根據報酬遞減的假設,暗示在資本貧乏的國家有較高的資本邊際生產率,假如儲蓄率相似的話,貧窮經濟體便會增長較快。如果這種設想是正確的,那麼在初始收入水平和增長率之間就會存在負相關。這就產生了趨同研究的一般方法,即進行增長率和初始水平回歸,回歸中初始收入水平變數的參數(即β)負值表明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通過參數β的符號判斷趨同假說,因此得名β趨同。
第一,條件趨同的經驗性發現,導致許多產生趨同含義的新增長理論模型的出現,這就表明趨同的含義不再是只能和新古典增長理論相聯繫,於是便促成了兩種類型的增長理論走向融合;
第二,它提供了關於跨國增長規律的新的典型事實,如“持續”和“雙峰”,增長理論面臨著解釋這些事實的任務,並且引起重新構建多重均衡模型的熱潮;
第三,趨同研究強調國家間存在巨大的生產率和技術上的差異,並且為這些差異的量化提供新的方法,同時巨大的技術和制度差異的發現也導致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