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行動者網路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行動者網路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目錄

什麼是行動者網路理論

  行動者網路理論,也稱為異質建構論,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Latour)、米歇爾·卡龍(Michel Callon)和約翰·勞(John Law)提出的社會學分析方法。該基本理論研究了人與非人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並形成的異質性網路,認為科學實踐與其社會背景是在同一整個過程中產生,並不具有因果關係,它們相互建構、共同演進,並試圖整合技術的巨集觀分析和微觀分析,把技術的社會建構向科學、技術與社會關係建構擴展。基本思想是:科學技術實踐是由多種異質成分彼此聯繫、相互建構而形成的網路動態過程。基本方法論規則是:追隨行動者,即從各種異質的行動者選擇一個,通過追隨行動者的方式,向公眾展示以此行動者為中心的網路建構過程。

行動者網路理論提出的背景

  1、從知識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根源於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知識社會學的基本思想可以從曼海姆的兩本著作《知識社會學問題》、《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得到,即:知識經常形成一種社會歷史過程,既能鞏固現存的社會秩序,又能推動社會變遷,知識無法脫離社會現實存在,有其社會根源並且受到社會的制約。

  2、莫頓科學社會學。在批判的繼承了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莫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走在社會學舞臺的最前沿。嚴格意義的科學社會學,即由專業社會學家運用社會學的概念,方法對科學進行研究,他認為:科學知識是由體制目標所規定的普遍性標準的產物,科學規範則能夠保證創造系統有效的知識,社會因素(如科學家的情感、信念、偏好、科學共同體的外部環境或科學活動面對的社會現實)均不會滲透到科學的認知層面,都不會決定性的影響科學知識的生產和評價過程。這個理論只對科學體制方面做了分析,而不討論科學知識本身的社會學

  3、科學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轉向。鑒於莫頓的這一缺陷,科學知識社會學強調知識社會學的原理推進到科學知識生產關鍵部位,即與知識內容直接相關即與知識內容直接相關,不像莫頓,他們認為:科學知識並不是由科學家發現的客觀事實組成,不是對外在自然界的客觀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由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出來再加上各種修辭手段整理出的將其說成是普遍真理的知識。一切科學知識的內容歸根結底是由社會,文化因素的參與作用形成的。這種研究思路或策略被稱為社會建構論。

  4、拉圖爾行動者網路理論。拉圖爾的行動者網路理論產生並不是偶然,莫頓學派的保守性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科學之社會研究的不對稱性都促使了拉圖爾展開新的研究視角,新的研究方法對科學事實進行分析。從而誕生了行動者網路理論ANT。

行動者網路理論的內容

三個核心概念

  以拉圖爾、卡龍為代表的巴黎學派主張自然和社會的變遷與演進都是通過行動者之間的互動以及行動者、互動所組成的網路決定的。該理論有三個核心概念:行動者(actor)、轉義者(mediator)和網路(network)。

  行動者

  既可以指人類(humans),也包括觀念、技術、生物、組織、思想等非人的物體(non-humans,拉圖爾稱之為actant)。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任何通過製造差別而改變了事物狀態(在網路中起到了changesomething的作用)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行動者;即便是存在於網路中卻沒有任何action、沒有造成任何改變的元素,也不能稱為“actor”。

  其中,由於缺乏主觀能動性,非人行動者(non-humans)的意願需要通過“代言人”(spokesman)或“代理者(agent)”來表達。拉圖爾曾論述到,人和物之間原則上沒有太多的差別,它們都需要有人替它們說話。從代言人/代理者的角度看,代表人和代表物沒有什麼兩樣,代言人在這兩種場合都替不能說話的人或物如實說話。比如,瓦特的蒸汽機通過瓦特之口展現在大家面前,燈泡也是通過愛迪生的發明和推廣才為大家所接受;而如果愛迪生並沒有發明燈泡,愛迪生就沒有資格成為燈泡的“代言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者只有與研究對象進行“磋商”才能獲得該對象的“代言人”資格。

  拉圖爾認為行動者具有能動性與廣泛性。行動者必須是要有行動(action)的,要到行動的過程中去尋找。由於行動者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作用,整個系統網路的運轉是呈現動態的,因此要評估行動者的地位和作用,每次都需要重新解釋說明“行動者”是什麼。

  轉義者

  轉義者的概念與行動者的概念一樣,貫穿在整個行動者網路理論中。轉義者會改變(transformation)、轉譯(translation)、扭曲(distort)和修改(modify)他們本應表達的意義或元素。即便是一種相當不起眼的信息或程式也足以能夠成為複雜的轉義者鏈條上的一個拐點,使情況在這個拐點上發生改變。這裡可以把轉義者比作一臺複雜的機器,你能知道輸入機器的信息、條件,但是卻無法預測輸出的是什麼,因為轉義者會“造成差異”。

  拉圖爾認為,任何行動者都是轉義者。那麼在行動者網路理論中,為什麼還要區分“行動者”和“轉義者”呢?二者的區別,僅僅在於行動者強調自身在網路上的節點意義,而轉義者更突出地強調行動者能動的轉譯(translation)作用,也就是“造成差異”的作用,拉圖爾引入“轉義者”就是為了實現對行動者能動性的更深刻說明。

  網路

  網路是由行動者通過行動產生的聯繫(connection)形成的,網路的節點便是行動者。而且行動者越活越,行動越頻繁,聯繫越密切,網路也就越複雜,密度也越大,延伸的、覆蓋的範圍也就越廣。

  網路暗示了資源集中於“節點”,它們彼此聯接——鏈條和網眼,這些聯結使分散的資源結成網路, 並擴展到所有角落。比如,電話線纖細脆弱,以至於在地圖上不可見,但電話網路卻覆蓋全世界,將地球上所有分散的資源都覆蓋在電話網路中。這種網路是一種描述連接的方法,強調工作、互動、流動、變化的過程。拉圖爾引用網路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以同等的身份併入其中,每個行動者都是網路的節點,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唯一的區別就是與其他節點的聯繫(connection)的多少,但重要程度和網路地位都是平等的。

  轉譯

  轉譯,是指行動者不斷努力把其他行動者的問題和興趣用自己的語言轉換出來,這是行動者之間產生互動的主要方式。所有行動者都處在這種轉換和被轉換之中,它意味著某一行動者的角色是通過其他行動者而得到界定的。只有通過轉譯,行動者才能被組合在一起,建立起行動者網路;在網路之中,行動者之間被期望能建立起穩定的關係(connection)。

  在《潘多拉的希望》一書中,拉圖爾舉了一個“槍”和“人”的例子。一個人拿一把槍殺了人,那麼是“槍殺人”,還是“人殺人”呢?技術決定論者主張前者,社會建構論者支持後者,但槍只是中立的工具,拉圖爾看來這兩者都是偏面的。當一個人手上有一把槍,並用它來殺人時,人變成“凶手”,槍變成了“凶器”,受害者從人變成“屍體”,這便是角色的轉譯(translation),有被動也有主動。“殺人”行為,既不只是槍手意圖的結果,也不只是槍開火的結果,而是兩者聯結成的行動網路的作用結果,人和槍都是行動者。這個例子既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非人物體也可以充當“行動者”,也可以用來解釋什麼是“轉譯”。

===行動者網路理論的主要含義

  行動者網路理論是由法國社會學家Michel Callon 和Bruno Latour提出的社會學分析方法,該基本理論研究了人與非人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並形成的異性網路,認為科學實踐與其社會背景是在同一整個過程中產生,並不具有因果關係,它們相互建構、共同演進,並試圖對技術的巨集觀分析和微觀分析進行整合,把技術的社會建構向科學、技術社會關係建構擴展。它的基本思想是:科學技術實踐是由多種異質成分彼此聯繫、相互建構而形成的網路動態過程。其基本的方法論規則是:追隨行動者,即從各種異質的行動者選擇一個,通過追隨行動者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以此行動者為中心的網路建構過程。

  1.行動者。與之前的社會學家定義的行動者不同,拉圖爾的行動者是廣義的行動者,既可以指人類(actor),也可以指非人的存在或力量(actant)。此行動者的意願需要通過代言人或是代理人來表達。但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必須進過磋商才能獲得該對象代言人的資格。在《科學在行動》一書中,拉圖爾認為科學是一個人類與非人類兩者相互作用的場域,在這裡,任何一方都未被賦予特別的優先權

  2.網路。網路這個詞暗示了資源集中於某些地方—節點,他們彼此聯繫—鏈條與網眼,這些連接使分散的資源結成網路,並擴展到所有角落。拉圖爾引用網路這個詞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以同等的身份併入其中,以避免傳統社會學和哲學關於自然和社會、主觀和客觀之間的二元對立的劃分。在拉圖爾的思想中,自然和社會不存在根本的對立,相反,他們完全是一體的,他們都是網路中的元素,在網路中相互運動,彼此共生!

  3.轉譯。轉譯是連接行動者組成的網路的。行動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靠轉譯來完成。ANT的轉譯是指行動者不斷努力把其他行動者的問題和興趣用自己的語言轉換出來。所有行動者都處於轉譯和被轉譯之中,意味著某一行動者的角色是通過其他行動者得到界定的。轉譯的成功是通過必經之點完成的,卡龍認為,轉譯所界定的角色作為必經之點表明的是這種角色是被轉譯要素的必然選擇。也就是說,要獲得成功的轉譯,就要使被轉譯者滿意於進入網路後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實現主要通過問題化,引起興趣,招募成員或成員註冊和動員這四種方式完成。拉圖爾對此作了一個很形象的解釋:給我一個實驗室,我能夠舉起世界。

  4.自然與社會間的消解。ANT對科學、自然和社會構成的無縫之網並不是停留在理論陳述上,而是訴諸於經驗的解說。1988年拉圖爾《法國的巴斯德化》一書,拉圖爾通過考察巴斯德的微生物實驗室的擴展與法國社會結構之間的共生關係,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行動者網路的成功建構過程。在此,拉圖爾解構了科學知識與社會結構的實在性,消解了現代科學觀中的自然與社會的二元對立,提出以系統的網路法則理解行動中的科學和重塑中的社會,為理解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行動者網路理論的意義

  1、拉圖爾將關係思維引入到社會學的分析中。在行動者網路理論中,拉圖爾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論觀念,強調關係性的思維。在網路中將人與非人置於同等的地位,自然與社會不再是巍然屹立認識論中的兩極。要在人與非人、自然與社會的互生的關係中尋求社會的穩定點。這一思想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共鳴,成為20世紀後期整個哲學界的一個重要潮流。

  2、拉圖爾將過程思維引入到對科學的研究中。行動者網路理論描述的是一種動態的關係,要求我們去追隨行動中的科學。科學是一連串的行動,是形成科學、製造結論和物品的過程。強調我們對科學的研究必須以科學知識生產者的當下活動為出發點,或者說要跟蹤科學家們構造科學知識的動態過程。這種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分析,溝通了知識生產者(科學家)和生產成果(科學知識),避免了科學研究的黑箱化。這無疑是我們理解科學事實的更先進的方法。拉圖爾對科學知識進行的人類學研究的意義就在這裡。

  3、拉圖爾的行動者網路理論對我們擴展科學研究的視野,明確未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方向具有重大意義。行動者網路理論以雄辯的事實說明瞭,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們並不都坐在實驗室里,相反,實驗科學家的存在只是因為有更多的人在實驗室以外的其他地方從事科學。社會才是科學活動得以可能的真正基礎和深層原因。這就擴展了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視野,我們的科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微觀的實驗室,而要站在社會這個大的視域下,採用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動態網路分析方法,充分調動網路中各種因素的積極性,促進我們的科學研究向更深一步邁進。從而為科學與人文的辯證關係提示了新的研究視角,並直接開闢了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強盛學術景觀。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Mis铭,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行動者網路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