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條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莫爾條紋(Moire Fringes)
目錄 |
莫爾條紋指的是柵欄狀條紋重疊下所產生的干涉影像,由兩個空間頻率相近的周期性光柵紋樣重疊後,產生的有別於原圖形的第三種可見紋樣。由18世紀法國研究人員莫爾先生首先發現的一種光學現象。
典型的莫爾條紋,如紙幣上總是有很多密集的彎曲條紋以及防偽標誌。
莫爾條紋的相關研究[1]
科學家們在19世紀就開始了對這種光學現象的研究。1824年,很早就開始了對大腦錯覺的研究的英國醫生羅傑特(Peter Mark Roget)發表了一篇論文,稱自己發現當馬車經過垂直柵欄時,會有第三種圖案產生。後來,其他科學家們通過實驗不斷擴充這種稱為莫爾條紋的光學現象。直到1874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勛爵(Lord Rayleigh)終於明確了莫爾條紋特有的圖案變化的光學原理,即柵欄狀條紋重疊下所產生的干涉影像。
莫爾條紋的應用[2]
由於莫爾現象對細微位移、轉動和形變極其敏感,因而可以在光學校準、結晶學和信息科學中的文檔加密、防偽中加以應用,莫爾圖案被廣泛地用於文檔加密、防偽當中,作為一種新的構圖方法,有著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大部分莫爾圖案呈現雙側對稱性,即左、右對稱,也就是物理學里講的空間反射對稱性或稱鏡像對稱。最常見的莫爾條紋多是由柵、格等具有周期結構的圖案重疊產生,這是由於源圖案本身就具有平移對稱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雙側對稱性,於是生成的圖案也就具有了這種對稱性.理論上是採用傅立葉理論的頻譜方法來分析莫爾圖案的形成。
光柵測量技術是以莫爾條紋為基礎,將兩塊疊放在一起的光柵的相對移動或轉動產生的與之同步的移動或轉動的莫爾條紋信號,通過光電感測器變換為電信號,並對信號進行處理,從而得到移動或轉動量的電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