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范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范蠡
放大
范蠡
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陶朱公;文財神;商祖

目錄

范蠡簡介

  范蠡(lǐ) ,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市淅川)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道家、名賈和實業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游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范蠡的生平

一、早年貧寒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二、助越稱霸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然而在檇李(浙江嘉興)之戰中大敗,被擊中腳趾,因傷勢過重,不久死去。吳王闔閭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公元前494年,勾踐聽說吳國日夜演練士兵,準備向越國報仇,打算先發制人,再來個檇李大捷。范蠡力諫: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勾踐不聽范蠡勸諫,執意出兵。范蠡預料此戰凶多吉少。

  果然,越國遭遇會稽山大敗。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而吳王沒有聽伍子胥“今不滅越,後必悔之”的進言,罷兵而歸。

  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越國戰敗過了兩年,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到吳國當奴僕,他想帶文種。范蠡願隨勾踐同行,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且具有敢於擔當的高貴品格。

  吳王夫差想勸范蠡離開勾踐,到吳國幫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動搖,很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在夫差病時,范蠡還指使勾踐嘗夫差之糞便,迷惑夫差。這是范蠡導演、勾踐出演的一齣荒誕劇,演出成功對勾踐的前途起了至關重要的變化。經過此事,吳王被深深地感動,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而在政治當中,摻入了個人私情,註定夫差的結果是悲慘的。 戰爭之後,越國幾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復興之時,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讓吳國有所察覺。范蠡建議勾踐勸農桑,務積谷,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有人生病,勾踐親自去慰問。有人去世,就親自去辦喪事。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公元前476年,伐吳的條件終於成熟了,此時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國力嚴重消耗,後方空虛,唯獨老弱與太子留守。越國經過近20年的精心準備,國力強大,范蠡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公元前473年,吳軍全線崩潰,吳王夫差逃到姑蘇臺上固守,同時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祈望勾踐也能像20年前自己對他那樣寬容,允許保留吳國社稷,而自己也會像當年的勾踐一樣倒過來為之服役。勾踐動搖了,這時范蠡站出來,陳述利弊,平復了勾踐動搖的心態。夫差自殺的時候,想念起伍子胥,認為自己愧對伍子胥,以至於造成如今的結果,遂蒙面自殺。

三、商業生涯

  滅吳後,范蠡向勾踐提出了自己隱退的想法。勾踐極力輓留,並威脅他說,如果堅持要走的話,就會殺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並不動搖,決然地走了。

  范蠡還告誡文種要知退,說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然而文種不聽。果然,後來勾踐賜文種一劍:“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范蠡主要思想

軍事主張

  吳越戰爭之後,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經濟思想

  他有一些值得註意的如農末兩利的經濟管理思想值得註意。《史記·貨殖列傳》載,范蠡認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上文的大意是說:穀物糶的價格太賤則損害農民利益,農民受損 害不努力生產,農田就會荒廢。穀物的價格太高則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工商業受損害無人從事工商業,就會使經濟發生困難。谷價如果低至20就會損害農民,谷價如高至90就會損害工商業。如果把谷價限制在不低於30、不高於80的幅度內,就會對農業和工商業都有利。如能這樣"平糶齊物",關卡、市場都不匱乏,不就是治理國家的辦法嗎?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以司馬遷治史的求實精神來看,他的上述記載反映的無疑應是范蠡的思想。司馬遷不把"農末俱利"的思想歸於在管仲孔子、子產等人名下,而單單記載在范蠡名下,說明他必有所根據。至於他據戰國未以來的習慣用"末"來代替"工商",則是他自己的改動。這點前人已經指出。還要說明的是,把谷價限制在不低於30、不高於80 的幅度內,《越絕書·計倪內經》所載,"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這樣的穀物每石的價格與戰國時李悝所說的粟石價30和漢代谷價大體相合。這可能也是漢代人用當時的習慣來表達范蠡思想的例證。雖然如此,這些小的改動並無損范蠡"農末俱利"思想的光輝。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范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這也是值得註意的。再次,怎樣把物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呢?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所以"平糶"是范蠡首先提出來的,戰國時李悝推行平糶法和漢代設"常平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因此,"平糶"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他提出的"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范蠡不愧是我國古代治國理財的傑出人物。

  管仲、孔子、范蠡是春秋時期在經濟管理思想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在經濟管理一些問題上的主張,可以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

  “勸農桑,務積谷”、“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范蠡的著作

  《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黃老錦書》解釋理財養生之道的方法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可能是後人所托),內容如下: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

  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

  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

  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

  能安業:棄舊迎新,商賈大病。

  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

  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

  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能還帳:多少先後,酌中而行。

  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陶朱公生意經》內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

  用度要節儉,奢華錢財竭。

  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多。

  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

  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難。

  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

  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糊塗弊端生。

  臨事要盡責,委托受害大。

  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

  說話要規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范蠡的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楚靈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戶邑,其時孔子十五歲。

  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吳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種見范蠡,范蠡時年二十歲。

  公元前511(魯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吳闔閭四年);范蠡邀文種入越,時年范蠡二十五歲。

  公元前494年(魯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踐三年);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范蠡時年42歲。

  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踐四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為奴,范蠡時年43歲。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踐七年、吳夫差六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范蠡時年46歲。

  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踐十一年、吳夫差十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范蠡時年50歲。

  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踐十三年、吳夫差十二年);吳再次伐齊,占於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范蠡時年52歲。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踐十五年、吳夫差十四年);吳、晉黃池之會,越師乘機襲擊吳國,大敗之,殺吳太子等,年底吳越講和。范蠡時年54歲。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踐十八年、吳夫差十七年);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范蠡時年57歲。

  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踐十九年、吳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范蠡時年58歲。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踐二十二年,吳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范蠡時年61歲。

  公元前473年(魯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踐二十四年,吳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范蠡時年63歲。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踐二十九年);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時年68歲。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卒,時年范蠡71歲。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民間傳說中的范蠡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大臣,足智多謀,幫助越王打敗了吳王,成就了霸業。慶功會上獨少范蠡,原來他隱姓埋名,逃到了齊國去了,臨行前給另一個功臣文種寫了一封信說:“高鳥己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文種不信,終成劍下之鬼。范蠡在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發了大財,他把金錢看得很淡薄,把錢財都分散給窮朋友和疏遠的親戚。范蠡能發家致富,又能散財,在人們心目中是難得的活財神。

范蠡救子

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柰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於陶,故世傳曰陶朱公。

翻譯:

  范蠡住在陶地時,生了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不知錢來之不易,花錢如流水。這時范蠡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了人而被逮了起來。范蠡認為,殺人償命,理所應當。但是,家裡有千金財產的孩子,是不應該在大庭廣眾面前被處死的。於是就要求他的小兒子,叫他去探視一下。長子聽說了,要求讓他去辦。范蠡不答應,長子覺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辦事能力,鬧著自殺。范蠡夫人知道後,對范蠡說:“你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現在老二沒救回來,卻讓長子先死,你咋能這樣?”范蠡沒辦法,只好讓長子帶了兩萬四千兩黃金去了楚國,並寫了一封信給他從前在楚國的好朋友莊先生。

範長子在出發前,又私自帶幾百鎰的黃金。見到莊先生,範長子把信及兩萬四千兩黃金給了他。莊先生收下錢後對他說:“趕快離開楚國,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為什麼。”莊先生是個很耿直講信譽的人,雖窮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這次他收下范蠡的錢,並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種信譽,想等他辦成事後,再送還陶朱公。所以莊先生對其夫人說:“這是陶朱公的錢,如果我有什麼不測,這錢一定要送還給他。”范蠡的長子卻擔心把錢送給他,不會起什麼作用。為了保險起見,繼續在楚國逗留,並用私帶的錢去賄賂楚王身邊的人。

莊先生找到一個適當的機會對楚王說:某星出現在某個位置,對楚不利,要他施恩德,去避害。楚王答應了,準備大赦天下。楚王身邊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告訴範長子。範長子認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給莊先生那麼多錢實在太可惜了,於是他又見了莊先生。莊先生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不走。範長子說:“楚王準備大赦,我弟弟沒事了,特來向你辭別。”莊先生一聽就明白啥意思,就把財物給了他。長子很慶幸這次的錢能失而復得。

莊先生對范蠡長子的所作所為,覺得很羞憤,於是又見楚王,對他說:“我聽別人議論,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為陶朱公兒子的緣故。”楚王很生氣,我大赦天下,完全是為了施恩德,怎麼會因為他的兒子呢?於是就把范蠡的二兒子殺了,殺了之後才宣佈大赦天下。范蠡的長子把弟弟的屍體運回家的時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老早就知道會有這個結果的。他不是不愛他的弟弟,而是他太愛金錢了,這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和我一起置家產,深知錢財來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兒子生而富有,不知錢財來之不易,所以他會輕易捨棄財物,這一點長子做不到。”這就是著名的成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故事的來源。

參考文獻

  • 《世說新語》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88922,Angle Roh,Vulture,Dan,淇蔚,DLQ,Frawewdccder,y桑,寒曦.

評論(共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范蠡"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3.11.44.* 在 2013年7月3日 13:05 發表

是大兒子殺了二兒子

回複評論
123.11.25.* 在 2013年10月4日 21:07 發表

聖人有先見之明,大兒子卻要尊嚴

回複評論
106.39.255.* 在 2015年5月4日 21:26 發表

大兒子想多分家產,捨命不捨財啊!

回複評論
39.12.147.* 在 2016年3月1日 14:15 發表

其實是大兒子想藉此機會,家產可以減分一份出去....(誤

回複評論
27.246.2.* 在 2016年5月28日 13:30 發表

看錢太過重要,邏輯能力不足吧…

回複評論
218.88.100.* 在 2020年6月27日 13:16 發表

39.12.147.* 在 2016年3月1日 14:15 發表

其實是大兒子想藉此機會,家產可以減分一份出去....(誤

大兒子沒這智商

回複評論
M id e3d3e8983a89c11918728021cfd4148a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9月24日 21:49 · 浙江 發表

范蠡生卒有疑,536說有許多地方說不通,依據在哪裡?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